【本報訊】德國BioNTech與復星研發疫苗下月底到港,但在挪威、以色列分別有注射BioNTech疫苗後死亡或出現面癱等的副作用,引起公眾疑慮。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未取得相關數據,仍堅持疫苗「效益大於風險」,即日拍板建議食物及衞生局接納其申請,最快3月為市民接種。有市民對疫苗安全性存疑,拒做「白老鼠」;有醫生則建議先讓健康醫護人員接種。
由12人組成的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昨午開會審批德國BioNTech與復星研發疫苗在港緊急使用的申請,一致同意向食衞局推薦該疫苗。
委員會召集人劉澤星會後見傳媒表示,會上審視涉事疫苗安全性、效能及質素後,報告顯示第三期臨床數據指,16歲以上接種人士有效率達95%。委員會認為使用有關疫苗為預防武肺病毒的效益是大於風險,稍後把建議呈交至食衞局,並將專業建議向公眾公開,上載至食衞局網站。
29名挪威長者接種美國輝瑞藥廠及BioNTech研發的疫苗後死亡,以色列亦有13人接種BioNTech疫苗後面癱,劉澤星承認現階段仍未取得該兩國的疫苗研究數據,要求藥廠進一步提供相關資料。
記者六度追問為何不可等待有關數據後再推薦疫苗,質疑決定過於倉促,劉未有正面回應,重複稱疫苗對社會的整體好處多於壞處,「如果將所有數據一齊睇,呢個疫苗,我哋𠵱家認為係對公眾得益多過風險」,強調如發現市民接種風險大於效益,會立即向食衞局長報告以採取適當行動。
劉又指,食衞局已成立新的「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會專責接收每一宗與疫苗有關的不良反應報告及臨床安全評估,委員會主要由大學及醫管局專科醫生組成,包括傳染科、血液科、腦內科及免疫科等。
港府早前估計農曆新年或之後可為市民接種疫苗,但委員會成員許樹昌指疫苗2月底才能到貨,最快3月為市民接種。他和劉澤星都表示會接種,「到咗我哋一定打」。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認為,全球正在爭打疫苗,本港不應因「等報告」而延遲疫苗付運,否則香港隨時變成「冇針打」,更難控疫。若之後的報告證實嚴重事故並非偶發,建議調整優先接種類別,例如先讓健康的醫護、院舍職員接種,收集更多數據後再決定其他群組是否接種,也能逐步建立群體免疫力。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亦認為委員會決定合理,他指市民可自行選擇是否接受注射疫苗,但若委員會拒絕向食衞局推薦疫苗,變相剝削期望打針的市民權利。他又指要證明疫苗十分安全有效,最少經過10年時間,委員會需從中取得平衡,「要等10年之後先可以廣泛接種,社會唔會接受到。」他促請政府盡快讓市民清楚疫苗副作用及相關賠償。
不過,市民對疫苗有保留,何先生表示自己不會首批接種,擔心打針後身體情況比染上武肺更差,認為要待至少「50萬人打咗冇事」才會考慮。當得知挪威有人接種後死亡,他隨即搖頭稱「吓,咁唔打啦」。
蔡先生指BioNtech疫苗雖有在其他國家使用,惟仍未在中國人身上試用,未知會有何後遺症,故自己和小朋友暫時不會接種,亦會叫家中老人「睇定啲先」:「可能唔打冇事,打咗變有事,咁就好大件事喇!」
政府發言人回應指食衞局長會考慮有關建議,盡快就批准認可疫苗作緊急使用作出決定。政府會確保疫苗符合安全、效能和質素要求,以及按照《規例》相關要求及程序嚴格審批作緊急使用,方會安排市民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