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董事長 - 林夕

裝董事長 - 林夕

童年往事少年陰影個案不少,不懂裝懂的「裝董事長」則更多。昨文提到的個案,強調別輕易叫人放下,對,這是個危險動作,精神狀態處於瀕臨崩裂者聽到:「喔,放不下是我沒用,我執着,我精神有問題,都是我的錯」。喂喂喂,「咁你都睇唔開」,等於陷人於不義。

誰說看不開的一定要看開,那道門屬於事主,開了又關,關閉過再開又如何?過去塑造今天,個性來自成長,根本就不存在百分百永遠放開。放下不是教人逃避,放不下也不只是發洩,同時可以是一種釋放。

釋放出來的能量,是正是負也無所謂,負負可以得正。以我自身為例,在訪問或是文章屢次提及童年陰影,在家嘈屋閉的環境中長大,病根來自脾氣暴躁的父親,也收到過不少出於好意的關懷,以及「裝董事長」的批評。

關心者問:「為何始終放不下」。不,大家都誤會了,早放下了,之所以公開適合公開的隱私,只是不想別人重蹈覆轍,才會把放下過的重新拾起來,放在燈泡下觀照。童年陰影已經像一隻飛蛾的標本,飛不起來,所以不會往火裏撲;這飛蛾啊,當年起飛的時代,從來沒發覺暴躁到極端,其實是患了躁狂症;拿出來展示,只想有差不多經歷的人,別往牛角尖鑽,只沈淪在不幸中。

親人無可選擇,但可以選擇了解不快樂的成因。對,當時如果能說服患者去看醫生,結果有機會不一樣。即使不能,即使已發生的無可挽回,知道原來只是這樣,起碼會有了釋然的出口。

「裝董事長」批評我:「消費自己的不幸,是要洩憤還是刷存在感?」誤會了,如果客觀陳述有參考價值的經驗與體會,也是消費的話,那是希望成長陰影能便宜一點,付出不必要的代價。幸運絕非必然,不幸亦不是偶然。如果童年不快樂,公開解剖死亡出於什麼原因,這個情緒法庭憑絕對理性進行,沒有恨,又何來洩憤,要發洩的話,早就排洩光了。

關鍵在發洩之後,有兩個選擇,一是讓發洩的快感無限輪迴,二是恨過,嘗試過這滋味,將心比己,別再加諸於他人身上。童年不快樂,理解過後,更要爭取青中老年過得幸福,難道不是理所當然的動力?是,每個人都受過苦,不想白白受這一場磨難,公諸於同道中人,我視之為社會責任。

不必要的痛苦,起源於該放下的時候沒放下,不要放下的時候,又不想不敢公開所謂隱私,尤其關鍵人物是親人,發聲會背上不孝罪名,那麼,只會跟閨密知己抱怨,怨氣只會變成怨咒。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