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既然稱為「奧林匹克數學」,換個說法就是數學界的奧林匹克了。因此,奧數題目應該很難,奧數比賽中攞獎的人應該很勁。這個認知,大概不會偏離事實太遠。
但現實卻是有「K2奧數」這類特訓班,不,K2幼兒不單止要上奧數堂,還要參加奧數比賽。K2是甚麼概念?K2學生一般只有4歲,4歲學的數學不就是簡單加減法;當然,一些有特異功能的K2學生已經懂得背乘數表,疫情肆虐下還在家中做練習,準備奧數比賽。
大家沒有看錯,疫情未退,但2月份就有一間機構舉行數學及奧數比賽,最年幼的組別為K2數學組及K2奧數組。
好奇之下,問朋友找一些K2奧數的舊題目來看。題目例子如:
(簡單減法)樹上本來有16隻小鳥,飛走了8隻,還有多少隻?
(運用合十法速算)7+4+6+3+1=?
(找規律)試填7,__,5,4,3,2。
此外還有一些簡單圖形推理,簡單貨幣……看題目,這些不過就是比K2程度深的數學題罷了,把它叫做「數學挑戰賽」不就很好了嗎,偏偏要稱之為奧數,真是得啖笑!
「幼稚園奧數比賽」這種噱頭,很浮誇。不過,在幼兒教育這一大片商機當中,浮誇例子隨處可見。學音樂的有小小莫札特、科學遊戲的有小小愛因斯坦,父母都知道參加了這些興趣班不代表會有莫札特、愛因斯坦的成就,但這些勁人的名字總是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吸引力,讓深潛的虛榮心理浮上水面,「我個仔K2奧數比賽冠軍」,幾威!
不過,威還威。如果疫情減退,抱着挑戰一下的態度送幼兒去參加奧數比賽,也算是一種經驗。但若是為求儲cert儲獎項,以便將來用作報考小學之用,那麼有機會悉心部署卻不見實效。浮誇的獎項銜頭,用來博取爺爺嫲嫲、姨媽姑姐的讚美,綽綽有餘。但若要用來令經驗老到的小學校長老師刮目相看?還是那句:得啖笑!
蘇菲
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