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尖旺引爆 135人中招 疫潮大反彈

油尖旺引爆 
135人中招 疫潮大反彈

【武肺第四波】

【本報訊】油麻地至佐敦小區爆疫,令本港第四波疫情大反彈,昨單日新增55宗確診個案,初步確診個案更急升至逾80宗,即本港一日內最少135人中招,累計個案9,558宗。小區新增九宗確診,再多四幢大廈須強檢,該小區累計99宗確診及30幢大廈須強檢。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指出,若油麻地小區再有更多個案,有確診的大廈或要再做第二次強檢。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昨於記者會表示,油麻地至佐敦小區新增九宗確診,四宗來自南京街懷高大廈、炮台街常安大廈、旺角渡船街18號及廟街157至159號。該批大廈各有一單位及一人中招,為暫時無業的建築工人、清潔工及該區開舖的店主等。該四幢大廈連同前日強檢的另外四幢大廈,包括白加士街金威廣場、新填地街45A-59號、上海街統一大廈B座及吳松街金寶大廈,會被納入強檢公告名單。

■油麻地至佐敦一帶連日爆疫令當區頓變死城,以往排檔林立、遊客熙來攘往的廟街昨入夜時顯得格外冷清。

當局降低劏房戶檢疫門檻

其餘新增的五宗確診分別涉及新填地街23號及廣東道廣基大廈,均為確診個案密切接觸者,包括三名食環署外判清潔工,負責清潔油麻地、炮台街及上海街一帶公廁,不排除經公廁感染。

該區有不少劏房,張承認該區「比較難搞」,即使每個劏房有獨立廁所,喉管亦可能相通,當局為審慎起見,如劏房內有人確診,同一單位的其他獨立劏房住客亦列為密切接觸者,必須檢疫。

昨新增逾80宗初步確診,包括明愛醫院一名紓緩病房的護士。醫院管理局指該護士居於油麻地其中一幢強檢大廈,並無病徵,工作毋須與確診病人接觸,估計在社區感染機會較大。該護士最後上班日期是1月15日,曾與她用膳的一名護士及一名病人服務助理列為密切接觸者,必須檢疫。

張承認逾80宗初步確診中,不少來自油麻地臨時檢測中心,相信是當區居民,「搵到多宗個案係預期內,但數字係多咗啲,希望當區居民做檢測,搵到後睇吓如何堵截傳播鏈」。被問到會否安排居民禁足盡快強檢,張認為要視乎實際情況,「如果要禁足令,可能檢測一次未必夠」。民政事務總署初步紀錄顯示,昨逾660名居民依從強檢公告檢測;另有逾3,180名居民自願檢測。即上周六至昨日共有逾7,100名居民接受檢測。

第四波疫情反彈,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指,初步確診逾80宗是近期高位,如油麻地一帶再找到很多個案,「可能做咗第一輪(檢測)後,如果有很多陽性個案,第二個星期可能要做多一次」。他說未來兩星期是關鍵,必須有效追蹤當區個案,盡快截斷傳播鏈。他指鑑於疫情反覆,相信本周三屆滿的社交距離措施難短期內放寬。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亦指,今次是第四波疫情以來最大反彈,對未來數日不樂觀,指今次大反彈涉多個衞生隱患,包括地盤環境、劏房及少數族裔居住環境等問題,「唔少少數族裔喺地盤工作,佢哋好多又住劏房,而佢哋喺自己社區有緊密接觸,擔心住喺其他區嘅少數族裔人士受感染,再傳到其他區」。

屋宇署視察區內舊樓渠管

梁又指不少舊樓喉管均有破損,甚至違規接駁,認為當局應擴大強檢範圍,「油麻地確診單位嘅同層居民需隔離檢疫,但共用喉管嘅樓上樓下居民都有感染風險,應一併隔離檢疫,否則難斬斷傳播鏈」。他又建議當局聯絡承建商安排所有地盤工人檢測。

屋宇署指發現疫情重災大廈、早前獲發隔離令的新填地街26號排水系統欠妥,已據《建築物條例》向業主發出渠務修葺令,下令業主糾正欠妥的地方。政府去年透過第二輪防疫抗疫基金,推行為期24個月措施,由屋宇署委聘顧問主動為全港約二萬幢私樓視察外牆排水系統,其中碧街15至27A號、上海街碧荷樓,以及位於油麻地及佐敦強制檢測範圍內的合資格樓宇,已被納入視察計劃,會優先視察大廈渠管。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