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 :預算案隨時變「食壞人」的爛餸(盧峯)

蘋論 :預算案隨時變「食壞人」的爛餸(盧峯)

過去一年疫潮下像「潛水」般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終於有機會浮上水面。最近一、兩個星期官方宣傳片不斷看到「廚師」打扮的他鼓勵市民就預算案提出建議,像可以「點菜」叫市民選吃鹹魚青菜還是珍饈百味,又或想加辣、減甜還是「扣底」(減份量)……好讓他落鑊「炒」成新一份預算案。

大灑金錢救市 飲鴆止渴

越來越專斷、剛愎的特區政府是否會真心在制訂預算案時聽民意現時不易分解,但陳茂波選扮演廚師hard sell預算案公眾諮詢卻有點ironic或諷刺的味道。以往當經濟衰退以至危機時,政府財金官員都愛以「巧婦難為無米炊」之類的比喻形容制訂預算案困難重重,很易順得哥情失嫂意。當前香港經濟及政府財政狀況是回歸20多年以來最惡劣,前景一片黯淡;原來豐厚的儲備大幅縮減,「無米炊」之境已不再是修辭的問題,而是逼在眼前的現實。即使陳茂波真是「巧婦」,只怕也難以端出一份教市民滿意的預算案,何況他在經濟理財上絕非甚麼巧婦,反而笨手笨腳,連最基本的「煮飯炒菜」也做不好,隨時弄出一份半生不熟形同「三及第」的不合格預算案。

經濟前景如何陰霾密佈大概不用多說。儘管歐美已開展疫苗接種工作,但武肺疫情仍未真正受控,倒是疫苗接種速度、普及度比原先預計大幅落後,令發達經濟體大部份陷於嚴厲封關、封城狀態;服務業、旅遊業、航空業、零售業大幅萎縮,夏天以前能否逐步恢復是個疑問。假若連原來疫情受控的內地在未來幾星期情況逆轉惡化,香港即使能成功控制第四波疫情,本地零售、旅遊、航空、消費娛樂等服務業支柱仍將處於奄奄一息狀態,令整體經濟、就業市道繼續陷於泥沼,即使政府再泵水救市也將會事倍功半,作用有限,並令財赤進一步惡化。

更糟的是,政府財政狀況惡化的幅度、速度比想像中驚人。官員早已預告,幾輪抗疫開支加上財政收入大跌令今年財政赤字大有可能超過3,000億,有會計師行、經濟分析師則指財赤可能高達3,500億元。在武肺疫潮爆發前,政府財政儲備約有11,000億元,不到12個月已減少到8,000億元左右,減幅達三分一。雖說比起大部份發達經濟體要大幅舉債救市好,但香港已沒有多少維持外國投資者信心的籌碼,財政穩定儲備充沛可說是最後一着。若為短期救市或討好某些既得利益團體而大灑金錢,進一步削減財政儲備,那不但將直接打擊香港信貸評級,更會嚴重衝擊國際投資者對香港政經穩定的信心,結果就如飲鴆止渴,短期救市反招來長期禍患,自廢競爭力。

緊縮不易 加稅板斧有限

好了,財政儲備大減當然希望增加收入穩住政府財政,可在經濟凋蔽下要提升政府收入卻形同自戕。穩住公共財政離不開收緊開支、增加收入兩種招數;以特區政府而言,開支有七成左右是公務員薪酬開支,撙節開支意味要公務員及資助機構人員減薪,所引發的政治反彈及消費收縮不易應付。

另一方面,增加政府收入意味加稅、引入新稅項或增加政府服務收費。可稍明白經濟ABC的人都知道,經濟衰退時加稅只會加重打擊投資及消費意欲,令原已弱不禁風的實體經濟變得氣若游絲,隨時引發更大規模的裁員倒閉潮,並且削弱香港的低稅競爭優勢及形象,隨加稅反令政府稅收減少,得不償失。

可以說,當前香港公共財政正處於外圍經濟收縮,本地經濟乏力,政府財政不穩三面夾擊困局,不管如何選擇都會引來滿城怨聲,更甚的是引發長期後遺症,難以收拾。短期而言,唯一可行的是打股票印花稅主意,例如短暫提高印花稅率(兩年為限)以增加收入。現時新股來港上市熱潮未退,股市交投比疫前更暢旺,反映武肺疫情對金融市場、投資毫無影響。稍微增加印花稅如從0.1 至0.2%不會令大鱷或投資者退場(跟盈利相比只是小菜一碟),又可以令政府每年增加近五百億收入,而對一般市民影響又極輕微,算是沒辦法中的辦法。怕的是特區政府行事繼續離地及無章法,又或不願開罪既得利益,藥石亂投,令預算案變成「食壞人」的菜式。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