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霜 害

越陌度阡●霜 害

今年的寒流一波強上一波,打鼓嶺和粉嶺一帶的溫度更跌至負數,終於打破連年暖冬的情況,香港再一次有真正的冬天。今年大寒仍未到,我的農場已錄得四天霜降,其中1月13日那天跌至0℃,一片田地都是白霜茫茫,厚厚的映出一片北國風情。

寒流雖冷,但不一定會傷害到農作物,因為香港的農民在冬季栽種的作物多是耐寒能力強的品種,例如傘(繖)形花科的甘筍、芹菜、茴香、芫荽,它們的葉子呈羽狀,霜只能在葉尖結成,更不會越長越厚,構成太大傷害。甘藍類的蔬菜如西蘭花、椰菜、芥蘭頭;藜科的菠菜、紅菜頭、莙薘菜;菊科的茼蒿、萵筍、生菜;豌豆屬的荷蘭豆、蜜糖豆;部份的葱蒜類作物等等,都能感應低溫來臨,轉化增加植物內的糖份積存,使植物內的水份凝冰點低於正常的零度,香港的寒潮少有低至零下,這些作物多數能抵禦。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每天的低溫時間一般不會太長,只有凌晨至日出的一段時間,天一亮,氣溫便會回升,只要結的霜薄,結霜的時間短,這些農作物都不會有太大問題。不過,瓜果、茄果類就沒有這些禦寒機能,霜一下,葉子便會凍壞,看上去好像燒焦的樣子。

每隔幾年總有一兩次極猛的寒流襲來,這些寒流的第一二天多夾雜着大北風或冷雨,體感溫度雖冷,但因為欠缺「輻射冷卻」的條件(詳情請參看天文台的「氣象冷知識」),很少會傷害到作物,問題反而會出現在跟隨的天晴日子,以我的經驗來看,就算日間有20℃之譜,但只要入黑時急遽降至10℃以下,那一晚便有凝霜的條件了。如果在半夜12時已低至5℃、6℃(即是由入黑計起,每小時下降0.5至1℃),下降的幅度越大,霜就來得越早越猛,結霜可能就高唱入雲,農民當夜就有功夫做了。凝霜如果在5時才出現,那就是薄霜,對之前提及的農作物沒有殺傷力,可以不理。但是,早於凌晨2、3時(在香港我從未見過早於3時出現)便開始凝結的話,便會有造成厚霜,甚至暗處的積水和作物上的露水都會結成薄冰,那時霜害就出現了。

破壞輻射冷卻 生火灑水抗凝霜

以前的農夫眼見當晚的結霜機會高,就會以土法防霜,在田間各處生起大大的火堆,希望可以升溫保暖,不過效果就差強人意,只要稍為遠離火堆一點,霜花仍舊結出來。後來我嘗試不同的方法解決霜害問題,首先就是要預測,之前一段提到的就是我總結多年經驗得出的預測計算。之後的預防方法以科學理解的話,即是要破壞「輻射冷卻」的速度,如果只是小小的花園,可以覆蓋一張膠膜或是布料,即能有效減低地表熱能的散失,但在大片的農地就不大可行了,這時就可以生火……

噢!不是說生火也不成的嗎?這次的火堆不是為了增溫,而是用於產生煙霧,只要在後半夜生起幾個火堆,然後覆上濕草爛菜,弄出大量濃煙在田地上,這些煙霧便能像雲層般阻礙溫度的輻射散失。實驗證明這個方法可行,但執行上卻認真麻煩,近年來,因為我的田地已完全鋪設了灑水系統,就用上另一方法:在霜雪初起之時灑水於田間,為田間忽然帶來大量水份及水氣,新增加的水份有更多的「潛熱」(一個非常物理的名詞,大家自己維基一下吧),把輻射冷卻至凝霜的時間延長了,雖然濕漉漉的感覺上好像更冷,但實際上卻破壞了霜害的出現。

雖然預測與預防的方法我都有了,但上星期我的田地仍是白茫茫一片,因為當夜我躲在被窩內「不省人事」,沒有回農場防霜……當農夫還是不要躲懶的才好,知而不行可是沒有用的。

早上仍見霜雪未融,即灑水除霜。

木瓜是熱帶植物,在霜害之下,葉子全枯,果實表面也冷破了,流出乳汁。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