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六日華府國會山莊爆發暴亂。民主黨指控特朗普煽動暴民,要求副總統彭斯按憲法逼宮不遂,眾議院迅雷不及掩耳,表決第二度彈劾特朗普,非褫奪其四年後參選的權利而後快。此舉史無前例,能否成事,有待參議院擇日延訊裁決。然而到其時特朗普早已遷出白宮矣。雖是馬後砲,二度彈劾只將激化特朗普擁躉的情緒,不利和諧。
何以爆發暴亂?撇下背後的民情不說,當日參眾兩院舉行聯席會議,確定去年十一月二日選出的538名總統選舉人的資格。特朗普及其萬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擁躉認為機不可失,意圖藉此脅迫國會否定部分選舉人的資格,從而阻止拜登上台。極少數狂熱暴亂分子大肆擾攘、導致五人喪命,306名支持拜登的選舉人可沒有半個被剝奪資格,由是完成選舉總統的最後程序。特朗普接受現實,承諾和平交出政權,一貫不認輸的性格,打破慣例,拒絕出席拜登的就職典禮。這場大龍鳳叫全世界看傻了眼。
資訊時代,十一月大選竟要兩個月後方能確定結果,這是甚麽民主大國的玩意兒?須知美國在十八世紀末制憲,規定在隆冬大雪的日子舉行總統選舉。在那個時代的那個季節,交通不便,是以預定足足兩個月時間讓選舉人從全國各地齊集首府華盛頓投票選出總統。這個辦法沒有與時並進,一方面固然因為修憲是大工程,不是說改便改得來。另一方面是經過兩個多世紀的考驗證明,選舉人制度能均衡地方勢力、凝聚合眾國的向心力,不宜改。不可撼動的選舉人制度觸發了一月六日的場面。
此非國會首次核實選舉人身份,過去沒有觸發暴亂,這一回何以卻如斯丟人現眼?關鍵是美國以地方自治為立國精神,是以選舉皆由地方政府——全國3006個郡——安排,而非由聯邦政府中央統籌。三千多個郡各師各法,如何核實選民身份、准不准郵寄選票、點票何時截數、如何因應疫情更改投票程序等等細節難免有所參差、形成種票造票疑惑、衍生拗撬爭議。特朗普不肯認輸,主要是他認為在關鍵州份有嚴重舞弊,甚至有過了身的人「復活」投票。屢屢法律挑戰而不果,他及其擁躉希望藉着一月六日參眾兩院的聯席會議作絕地反擊,透過否決地方選出的總統選舉人資格而翻盤。
斯日也,他的擁躉之一、密蘇里州的共和黨參議員霍利(Josh Hawley)先後動議覆核阿里桑那及賓西凡尼亞兩州合共31名選舉人的資格,結果兩相為93-6和92-7大比數駁回,足見其共和黨黨友亦不認同他的說法。儘管如此,霍利並非始作俑者。2005年大選,小布殊勝出,民主黨不服氣,挑戰俄亥俄18名選舉人的資格,同樣無功而回。
程序上霍利無疑可以挑戰選舉人的資格,成功的機會卻等於零。按憲法設計,參眾兩院在總統選舉扮演的唯一角色,是萬一選舉人鬧雙胞胎——州政府派出兩組不同的選舉人——則需出手確認選舉人的資格,否則參眾兩院無權推翻地方的選舉結果。事實上自1876年以來便未試過有雙胞胎選舉人,今趟亦沒有一個州重複派出選舉人,故此國會對選舉人資格根本無緣置喙,遑論否定任何選舉人的資格以推翻大選的結果;一月六日的會議極其量只是蓋橡皮圖章般的例行公事而已。證諸投票的結果,霍利的挑戰是姿態多於實際。
絕地反擊成為獻世鬧劇,特朗普的政治生涯是否從此畫上句號?未必。十一月輸掉選舉,超過九成共和黨人依然支持他。事實上,特朗普是史上得票第二多的總統候選人;在關鍵州份只消拿多2萬1千5百票,即能殺退拜登。支持堅實,即使爆發國會暴亂,四成五共和黨人對他仍舊不離不棄。惟其如此,民主黨方以彈劾為撒手鐧,誓要他不得超生。退一萬步而言,即使成功彈劾,四年後不能參選了,特朗普代表的訴求會就此消失嗎? 不會吧。
這些是甚麽的訴求?減稅、放寬官僚管制、任命堅持傳統價值觀的法官以阻止左派分子透過法庭干政、規管非法移民、對華強硬等貼地措施。然而更重要的,是支持他跟東西兩岸強物情、就己意,自命高人一等的建制精英誓不兩立,不為政治正確而妥協。賽後分析,擁躉支持特朗普的強硬立場,取向溫和的選民可吃不消他的德性行藏,當中尤以上過大學的中產女性為然。拜登奏凱,關鍵在成功向這個組群拉票。
競選工程開展之初,民主黨內群雄並起角逐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當中既有集黑人、印度人和女性三料少數族裔於一身的賀錦麗,又有當過特種部隊的同性戀靚仔小鮮肉,還有主張派錢拉近貧富差距的華裔精英楊澤安,然而主導政綱的卻是有濃烈社會主義色彩的桑德斯和華倫。黨內如奧巴馬等元老深知此極左路線非主流民意,執迷不悟將是死路一條。折衷之道,是由政見模糊而形象平和的78歲伏櫪老驥拜登上陣,以取悅中間派選民。此招奏效,卻是險勝。特朗普的言行若是較為檢點,稍為收斂其睚眥必報的戰鬥格,選舉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成也特朗普,敗也特朗普。
事實上,直至武漢病毒來襲,經濟強勁,全面就業,惠及低下階層,當中尤以少數族裔為然;在在堅定其擁躉的支持。疫情若非揮之不去,充實國力、振興經濟、美國優先的特朗普願景廣為受落,幾乎篤定連任。現今即使翻盤無望,造票、種票疑雲未散,益令特朗普的擁躉意難平。不管日後能否東山再起,特朗普肯定將作持久戰,不會讓拜登及建制精英有好日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