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兩年拜訪名媛退休攝影師關玲玲東半山的家,親眼看見已故賭博達人簡而清發明的五人麻雀連枱(本欄也有寫過),曾引發我有段時間醉心研究麻雀文化。四方城豈止遊戲咁簡單?城內博弈之間還看到人品、姿態、戰略,還有各地文化。利申:本人參與竹戰機會不多,如今仍是幼稚園水魚級別,同級者歡迎比試。
最近看到社交媒體一單新聞幾有趣,一副新派「麻雀」,竟然引發新一輪中、美關係緊繃的文化熱話,我拿來跟資深雀友討論了好幾天。
三位白人美女創立美國品牌The Mahjong Line,並推出一系列顛覆中式傳統、fancy又西化的新派美式麻雀(American Mahjong),揚言要革新(refresh)這有幾百年傳統的文化遺產。所謂革新是牌身用上糖果色,原來的萬子、索子和花等圖騰都用了其他當代圖案代替,加了joker牌,並宣傳為「可收藏」的藝術商品,索價二、三千港元。
結果,原是商業產品變成了地雷,再引發「災難式」網絡文化衝突事件,連紐約皇后區國會眾議員孟昭文(Grace Meng)都發聲明加入圍剿,指新設計「改變」了數百年麻雀歷史與文化,並呼籲公司把中文字「加回」麻雀之上。
最有趣是,品牌不但不以創意護航,反而急道歉兼刪除facebook專頁,更指用了革新(refresh)這些帶傷害性的字眼深表歉意,連三位主理人相片都速速刪掉,免被玻璃心人士點相,做法非常不「美國」。許多網民都不明白品牌何以會跪低?潮化傳統難道就是一種褻瀆?是一種挑釁?
文化研究博士朋友呷着咖啡說,整件事應該以「文化挪用」概念去看待,美國是移民國家和白人主導的社會,他們對文化種族的尊重觀念特別重和敏感。我的另一位資深雀友就撐,他連襪子都是麻雀圖案的。「有些傳統是要保存的,要是將麻雀的樣子全盤改變,去掉中文當作新潮玩意來向世界推廣,就失卻這遊戲幾百年的內涵,好玩變成爛事。」
另一位做古董的朋友,就拿出了一副陳年在美國買的二十年代波士頓出品紙麻雀出來說歷史,上面竟然寫着麻雀是「最主導的中國遊戲」(The leading Chinese game)。住了紐約十多年的她說,美國猶太女人特別愛打中國麻雀,歐洲女人就愛打撲克,美國猶太人還會視打麻雀為親子活動,由細打到入老人院。「其實猶太人精打細算,可能是他們都愛鬥智計算的遊戲,我認識的猶太朋友幾代都會打麻雀。」
網海打撈,見學者Gregg Swain早幾年花了五年時間鑽研猶太的麻雀文化,發現全美經常打麻雀的猶太人超過五十萬。世紀疫症期間數字或許會暴升,難怪引發有人量產摩登版本應市。
麻雀這玩意源於何時已沒有確實紀錄,有說在一八七五年出現;有文獻指麻雀發源於浙江寧波(我也參觀過當地的麻雀博物館);有指最早的紀錄竟然是美國外交官羅福轉贈給博物館藏品;亦有指麻雀起源於十九世紀中後期的上海,並於一九二〇年代開始在西方文化中變得流行。
如今,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麻雀,世界各地也有不少擁躉。朋友拿出那副來路紙麻雀邀請我們玩。「超!梗係打真麻雀啦,紙牌冇得甩冇得拍有乜好玩?」See?不是甚麼都可以革新的。
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