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不管,只要那人對我好,我便認定他是好人。」
說這話的人要面對一個問題:他的敵人也可以對他說同樣的話。
換言之,好人壞人有客觀的標準,不然的話,各人只為私利去判斷人的好壞,結果就是矛盾和混亂。曾經看到過一名殺人狂接受訪問,說到曾被他殺害的人還是忍不住洋洋自得地笑,但是一旦提到他的妻子兒女,很奇怪地,他開始流下了柔情的眼淚。對他的家人而言,這殺人犯大有可能是個好丈夫好父親,但是我們要採取更為廣闊客觀的角度,要更為全面地看這個人,方才可以作出判斷。電影The Music Box(1989)裏面,做律師的女兒發現她心目中的慈父竟然是曾經虐殺猶太人的戰犯,大為震驚之餘質問父親,而他全無悔意。女兒痛定思痛之後,終於決定告發父親。這自然需要莫大的勇氣和分辨是非的能力。至於普通小人物,總得看他平日怎麼待人接物;歷史上的大人物,更加要深入全面地研究,看他對人類是否作出了正面的貢獻。令人失望的是隨着資訊的發達和資料的發掘,一個個政壇和藝術界的偶像都現出了泥足而逐一傾倒。
好人何處尋?去翻看聖經,被稱為義人的不出十個,其中在舊約出現的有挪亞和羅特,在新約出現的有若瑟和施洗約翰。至於童貞聖母瑪利亞,加百列天使稱之為「滿被聖寵者」。天主教義憑此而宣稱聖母為「無原罪始胎」,即是說聖母是所有人類當中,唯一的一個,沒有受到罪的污染。天主教義繼續解釋:這並不表示聖母不需要基督的救贖,只不過天主因為聖母特殊的地位,預先將救贖之恩賜給她。至於聖經中其他被稱為義人的,也只有相對的意義而已。因為以賽亞書裏面說我們的所謂正義在神的眼中都污穢不堪。(這其中的一個原因是不論我們做甚麼,始終有自私的動機。)羅馬書也明言這世上沒有義人,一個也沒有。
當然這是宗教立場上的絕對標準。即使如此,天主教至今依然源源冊封聖人。聖人也只可以是接近完美而已。事實上聖人往往是第一個認清和承認自己是個大罪人。聖保羅就是一例。
那麼剩下的還有甚麼好說?相對的標準始終是有的。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和人交往,有些人比較和善可親,做事比較公道,而有些人的確特別兇惡、自私,甚至殘忍。這些,我們都可以憑觀察和普通常理去判斷。也有人說:到頭來好人和壞人的結果都是一樣;不外是一死了之。不過如果有宗教信仰,人死了之後還有下文,生前的所作所為,始終有人出來作一個結算和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