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珠澳大橋近年嚴重超支淪為大白象工程,連同昨日申請的主橋工程,港府已就港珠澳大橋主體及配套工程三次向立法會申請追加撥款,涉款合共接近160億港元。為配合港珠澳大橋工程,港府2011年成功向立法會申撥162億元興建大橋香港接線,翌年再向立法會提出追加撥款,涉及約89億港元。
港府當年向立法會提交文件解釋,大橋本地工程受司法覆核程序影響而延遲約九個月,動工時間變得非常緊逼,須增加資源確保工程順利進行,因此希望向立法會申請追加撥款。承建商需要採取更多特別措施,例如增加人手、加班及增加機械數目等,以追上預期工程進度,再加上建築工程價格有上升的趨勢,動工時間延遲便會使工程成本增加。
另一配套項目是大橋香港口岸設施,2011年已獲批304億元,四年後港府又向立法會攤大手板,追加55億元。政府當時解釋,由於香港口岸上蓋工程的回標價格較預期高,大橋香港段工程延遲亦對現金流造成影響,故向立法會提出約55億元的追加撥款,以作應急費用。最終相關撥款2016年獲財委會通過,令當時的大橋總造價升至約1,177億港元。
港珠澳大橋經多次延遲及超支後終於2018年10月通車,惟用量遠低於預期。根據政府2008年的港珠澳大橋可行性研究報告預計,大橋通車初期日均車流量可達9,200至14,000架次,然而過去兩年平均每日車流量分別僅約4,000架次,從未能達到預測目標,令大橋持續出現虧損。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橋費收入只有約1.1億港元,僅及一年營運開支的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