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珠澳大橋屢次超支,即使已經通車,港人仍要繼續為這個國家級大白象埋單。運房局昨向立法會申請主橋工程追加撥款,涉款約15億港元。立法會則發揮其橡皮圖章功能,昨日討論撥款時,多名建制派議員盛讚港珠澳大橋為「世紀工程」,對撥款表示理解和支持。委員會主席易志明最終以會上未有明顯反對聲音為由,項目將轉交工務小組審議。民主黨副主席林卓廷直斥保皇黨盲撐港珠澳大橋,卻未有考慮基建有否惠及公眾,形容「條橋起完都冇人用,幾宏偉都冇用啦」。
路政署主要工程管理處處長黃劍波表示,粵港澳三地政府2008年同意共同承擔建造大橋主橋的費用,其中港府須負擔67.5億元人民幣。其後當局於2009年初斥資2.33億港元作工程初步設計,並於同年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撥款90.465億港元落實主橋工程。惟在2017年,國務院公佈該工程超支約100億元人民幣,主橋總造價升至約480億元人民幣,預計港府須再支付約20億港元分擔超支款項。
黃劍波續解釋,政府按照2009年三地的出資額比例計算,港府須額外承擔24億元港元,故經扣減應急費用及滙率換算後,建議將涉款約90億港元的主橋工程計劃開支增加15.147億港元至約105億港元。
運房局局長陳帆補充,由於主橋工程龐大而複雜,施工難度比預期大,加上人工和材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使建設成本在後期有所增加,因此向立法會提出追加撥款。他聲稱是次撥款已是最後結算,三地政府暫無討論再向工程注資。
立法會文件顯示,主橋工程超支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建造費用調整,包括資源投入標準的更新、工程變更以及工資和材料價格調整。資源投入標準更新共涉款約52億元人民幣,是由於主橋建築工程遇上技術問題,廣東省交通運輸廳就資源分配訂立新標準,支出包括研發系統以便建造深海沉管隧道、增加多項大型專用設備以加快工期等。
工程變更涉款約33億元人民幣,是由於有部份實際工序及周遭環境與初步設計有落差,包括大橋其中一道長約一公里的橋樑的主橋塔,建築物料由初步設計時採用的混凝土改為鋼材等,成本須作調整。工資和材料價格調整則源於兩者均在建造期間有所上升,涉款共約10億元人民幣。
港珠澳大橋雖然再次超支,但多名保皇黨卻讚口不絕。旅遊界姚思榮會上表示,港珠澳大橋屬「世紀工程,全世界都注目」,明白工程涉及複雜工序,超支雖不理想但感理解,對撥款表示支持。
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謝偉銓亦形容大橋為世紀工程,認為工程的複雜性「前所未有」,故建造時間和造價受影響是可以理解。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則說,大橋作為貫通中國與香港的幹道十分重要,是香港的交通命脈,強調絕對支持撥款,更稱「使錢應使就要使」。
前立法會議員毛孟靜批評,港珠澳大橋是港府為達到政治目的而建造的大白象工程,「想連住香港同中國,愛國吖嘛」。她又斥保皇黨不斷吹噓工程偉大,已淪為橡皮圖章,浪費納稅人的血汗錢。
民主黨副主席林卓廷亦炮轟保皇黨盲撐港珠澳大橋,強調基建應考慮社會效益,但現時大橋使用率低得令人震驚,足以證明政府浪費公帑,形容「條橋起完都冇人用,幾宏偉都冇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