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道地下藏150年配水庫

堅道地下藏150年配水庫

【本報訊】主教山百年配水庫險被夷平一役,喚醒社會關注古蹟。城西關注組成員張朝敦翻查歷史檔案,意外發現香港最古老薄扶林水塘配水庫。官方文件記錄配水庫1860年招標興建,是石磚建造、拱形結構,儲水量達80萬加侖,等於主教山配水庫四成容量,至今逾150年歷史。

■薄扶林水塘配水庫當年拆卸壩頂再填高土地後,部份土地用作興建已婚警察宿舍。

1863年竣工的薄扶林水塘是香港首個水塘,同期有兩個配水庫落成,迄今已逾150年歷史,是香港歷史上第一個配水庫。文件顯示,薄扶林水塘的配水庫由石磚建造、拱形結構(Stone and Brick arched Tank)。

■1955年的照片可見配水庫堤壩用長條排石砌成(紅箭嘴),配水庫填土堆高後,使用另一款石頭築高壩身(白箭嘴),最頂是現時堅道馬路(黃箭嘴)。

重見天日工程或太大

隨着大潭水塘在1888年陸續落成,薄扶林配水庫運作到1900年代初期就停用。港府1911年將配水庫的壩頂拆除、填高土地和築高壩身,部份土地成為堅道的行車道,部份用作興建已婚警察宿舍。已婚警察宿舍1969年成為港大法律學系創系系址,其後建築物拆卸成為休憩用地,即現時堅道花園。

張朝敦稱,翻查50年代舊照片,當時配水庫的壩身石牆仍清晰可見,後來為了加固斜坡,加建一層水泥外殼。他指,配水庫壩頂已拆毀,又堆滿填料,未必會挖掘出來,「咁你話個壩會唔會重見天日呢?我諗個工程太大喇,可能未必咁易做得到」。

張指出,本港有很多水務設施尚待發掘,列堤頓道有一個估計逾百年歷史、石砌的引水道,特別鋪設一級花崗岩,減緩山水流速,又設梯級讓附近居民可取水或洗衣。早期香港排污系統較差,靠引水道引山水流入儲水池,定期沖洗地下渠道,但這些古蹟往往不獲重視,「古蹟辦未必將呢樣嘢擺好高層次。佢哋都講,唔係建築物都唔得閒理」。

■配水庫位於堅道行車道及堅道花園下,張朝敦指未必會挖掘出來。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講師張家榮指出,現時評級制度注重建築物(Building),雖然分類37個建築類別,納入燈塔、紀念石碑、水務設施、橋樑等,仍有很多類別無納入,成為制度漏洞。

張慨嘆 ,評級幅蓋範圍太窄不利保育,例如2015年有顧問公司向城規會申請移除電車路軌,香港建築文物保護師學會曾致函古諮會,認為電車屬於重要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古諮會應予以評級保護。但古諮會表明,在現行歷史建築評級系統,電車不是一個建築或結構,拒絕評級。最終城規會收到過萬份市民反對意見,否決拆電車軌的申請。

■張朝敦指本港有很多水務設施尚待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