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寫週記:疫情下,別忽略癌症篩查(鄭志文)

家庭醫生寫週記:疫情下,別忽略癌症篩查(鄭志文)

疫情,持續一年。大家生活大受影響。最初,應急措施都是暫時性質。日子久了,就要檢討。容易忽略的一環,是除了防疫,還要保持健康,定期檢查。今天提醒大家,有關癌症篩查。

意大利研究員最近以電腦程式推算,指因為新冠疫情,大腸癌篩檢受阻,會引致晚期腸癌比率和死亡率都明顯上升。如果大腸癌篩檢拖延7至12個月,晚期大腸癌個案會增加3%。如果拖延12個月以上,晚期個案更會增加7%。以第三及第四期大腸癌的平均存活率為5年計算,延遲了12個月篩檢比短暫延遲3個月篩檢,因大腸癌死亡的比率會增加近12%。

以下介紹各種常見癌症篩查方法。再次重申,篩查的定義,是為毫無病徵人士作檢查,以找出早期癌症。假如有任何症狀,都應該立即見醫生,作針對性檢查,而不是作篩檢。另外,篩查並不是適用於任何癌症。而且多數篩查會加入風險因素考慮,例如指明某年齡以上,或有家族病史,或高危群組,例如乙型肝炎帶菌、吸煙等。大家可以參考各國官方機構網站,例如美國USPSTF、英國NICE 等。

1. 大腸癌

以內窺鏡篩查最準確。現時香港以大便隱血測試作篩查,也可接受。血液中癌指標CEA並不適合作篩查用。

2. 乳癌

乳房X光加超聲波作篩查。結果以BIRADS系統評分,評估乳癌風險並作跟進建議。定期自我檢查也有用。血液中癌指標CA15.3並不適合作篩查用。

3. 子宮頸癌

子宮頸細胞採樣檢查,以前稱柏氏抹片檢查。注射HPV預防疫苗可預防子宮頸癌。

4. 肺癌

普通X光照肺,敏感度低,並不適合作定期篩查。現時指引建議長期吸煙者定期作低劑量電腦掃描(low dose CT scan)肺部。複雜的血液肺癌指標,暫時未適合作篩查。

5. 前列腺癌

驗血測前列腺癌指標,例如PSA、free PSA等,並未廣泛認可作篩查用。但方法簡單,準確度可接受。

6. 肝癌

高危群組,例如乙型肝炎帶菌者、脂肪肝患者,可定期檢測血液肝癌指標AFP和超聲波掃描。

7. 鼻咽癌

高危群組,例如有家族病史,可定期檢測血液癌指標,例如EBV IgA markers、EBV DNA等。

電郵:[email protected]

鄭志文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