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展至今,即將一年,絕大部份市民,或多或少也會因為疫情而感到不便,甚至覺得有壓力,對於情緒病患者來說,因為疫情而感到憂慮、不安、徬徨、低落,以至沮喪、絕望等負面情緒,都不難理解,多數患者於過去一年都曾出現病情波動,需要治療上多一點支援,甚至調校藥物。不過,也有少數患者於疫情期間,病情不但沒有退步,反而進入2021年,狀態較去年更好,他們為何能夠於逆境中保持穩定,甚至「越戰越勇」,實在值得我們去探究。
W於疫情之前三個月求診,開始時,家人也搞不清楚W的焦慮,到底是她的性格還是真正的焦慮症,但W堅持要見醫生服藥,W也非常幸運,於疫情剛開始前,已經治好了她的焦慮症。過去的好幾個月,情緒非常穩定,沒有因為疫情擔心這擔心那,以前W即使一小點不適也很擔心,經常害怕自己患上不同疾病,這幾個月反而一點擔心也沒有,W有小心做防疫工作,但也有到超級市場購物,見兩、三個同樣是小心抗疫的朋友。若非W於疫情前堅持求診服藥的話,看來疫情所引起的壓力,必定會令她的焦慮症惡化,在疫情期間,病況很大機會會每況愈下。越來越多的患者像W一樣,於發病只有三、四個月,已經主動求醫,這不單令治療效果更好,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良好的狀態,即使遇到突發事情,也能夠從容應付。
另一位患者B,家人早幾年已經移居外地,疫情開始時,外地的家人很希望B能夠飛去跟他們團聚,但當B還在考慮時,疫情已經蔓延到家人所處的國家,所以到最後,B還是留下來。本來以為在疫情下,B身邊沒有家人,也沒多朋友,缺乏支援,可能會因為孤獨寂寞的生活而病情惡化,不過,B的家人很好,每一天也跟B在視像上傾談,所以相隔雖然很遠,但B卻一點孤單的感覺也沒有。另一方面,在疫情期間,B也積極發掘新的嗜好,她愛上了園藝,所以每天打掃完屋企,出外買餸後,便會打理她的植物,一天的時間很快便過去。B的經驗讓我們看到,現代科技如果應用得好的話,即使相隔甚遠,也能夠做到有效的情緒支援。另一方面,在逆境中,除了靠家人的支援外,也不要坐以待斃,主動出擊,保持自己生活充實,心境自然會開朗些。
李德誠 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