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最後數天,外交界傳來一則震撼消息︰中國與歐盟將於日內完成有關歐中全面投資協議(Comprehensive Agreement in Investment)的談判,只待雙方將細節落實並各自通過協議文本,「預計」可在2022年實施。
這個消息一出,再加上去年11月中國與14個亞太國家簽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國際媒體將這兩項消息並列並視為中國外交在2020年獲得最後勝利。另一方面,歐盟與中國在劍拔弩張的中美關係背景下達成投資協議,令不少資深政客及輿論批評歐盟再次出賣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分裂西方共抗中國的本錢。特別是歐盟在協議通過之先,曾發表名為《歐盟-美國應對全球變革新議程》的外交政策文件,表示希望重建跨大西洋關係以回應近年中國崛起,上述協議似乎是向「昨天的我」摑了一記耳光,也被視為歐美關係的一道裂痕。
這樣「非黑即白」的冷戰思維在過去數年成為社交媒體常態,但假如將上述「絕對標準」放諸四海,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澳日韓與中國簽訂RCEP,也可視為「出賣民主自由」的外交行為。事實上,過去四年美中貿易逆差整體數字仍高於特朗普上任之前。而假如特朗普針對個別中企施加的行政命令是應對中國威脅的「有所作為」,歐盟各國針對中國投資同樣設下不同限制,歐洲執委會去年6月提出規範外國國有或國家資助企業進入歐洲的政策白皮書,甚至成功令北京接受將有關勞工權益及公開國企資訊的條款納入歐中協議之內,卻沒有得到本地媒體同等重視。
在進入「歐洲思考領域」之前,筆者有責任指出歐中協議的本質幾乎是一個「不能拒絕的提案」。首先,有別於早前提到的貿易協議,歐中協議本質上是一項涉及市場進入及公平投資環境的協議,內容包括不同產業的進入條件、禁止強迫技術轉移、公開政府補貼情況,以及就可持續發展及勞工權益作出承諾——這些都是歐洲在華商會多年來一直希望爭取的。由於在相關領域歐洲早已超前中國,因此整體而言其實是中國「單方面」向歐盟打開市場,而歐盟方面最爭議的部份——有關開放能源市場——也不過局限於再生能源,並沒有中企一直希望進入的核能產業。而從外交界得到的消息,相關談判之所以如此迅速,原因是中方在最後數輪談判對歐盟提出的要求幾乎全盤接受,才成功趕及2020年的尾班車。
而從歐洲官僚的立場,協議是自里斯本改革後在歐盟層面最重要的框架投資協議,本質上是用於整合現時歐盟26國(愛爾蘭除外)與中國簽訂的雙邊投資協議。自里斯本改革後,歐洲執委會獲得代表歐盟成員國共同談判及處理投資協議的權力,而歐中協議也有別於一般協議,主要針對市場進入及公平競爭環境,反而將投資保障及爭議仲裁制度暫時擱置,並希望在落實協議的兩年後完成相關談判。這樣的嘗試一方面回應歐盟成員國及商界對歐洲執委會的質疑,認為他們過份的理想主義令歐洲在華投資及貿易一直捉襟見肘,欠缺實質政策支援以讓歐企可與美企在華競爭,同時令北京進一步開放市場;另一方面減少歐盟成員國介入協議的風險(因假如涉及「投資者-國家仲裁機制」,有機會要所有成員國一致通過才能成事),從而強化歐洲執委會的話語權。因此,歐洲執委會樂見協議順利落實,畢竟這將成為日後與他國,例如美國,談判的先例。
最後,從歐洲主要領袖立場出發。事實上,一份歐中協議可令中國在國家補貼、可持續發展、勞工權益等多年爭議不休的領域作出承諾,對他們而言早已有所交代,也是他們多年爭取以「布魯塞爾模式」——即通過單一市場的吸引力換取他國接受歐盟的單向法規,將中國企業及經濟外交納入歐盟可控範圍內,直接壓縮對華鴿派成員國自行脫軌的外交空間。而由於協議文本最後須得到歐洲議會這個對人權及民主價值外交異常執着的立法機關通過,假如最終觸礁責任也不在己方,甚至可成為下輪談判籌碼。而歐盟也藉此向美國及世界表明,歐盟的「戰略自主」可不是說了就算。如此看來,歐盟才是這次歐中協議的最大贏家。
陳偉信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