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訴署︰八部門違規瞞口罩數據

申訴署︰八部門違規瞞口罩數據

【本報訊】香港首宗武肺確診個案去年1月23日出現,全城搶購防疫物資,政府承認出現口罩荒,庫存只能應付政府兩個月消耗量。同一時間,有市民質疑政府分發物資「大細超」,尤其最初處理確診個案時,醫護人員只穿較低規格的防護袍,在樓下站崗的警員卻有最高級的全身保護衣,引起社會關注。

本報去年2月底及3月初引用《公開資料守則》,向物流署查詢在疫情初期(去年1月23日至2月29日)分發物資予不同部門的數字,以及要求八個最常接觸潛在病人的部門提供同期的防疫物資存量及獲分配數量。該八個部門分別是警務處、消防處、入境處、海關、社會福利署、香港電台、衞生署及食環署。結果所有部門均拒絕公開資料,理由是全球對防疫物資需求急升,公開數字損害政府議價能力。申訴專員公署去年6月接獲本報投訴後調查,最近裁定投訴「部份成立」。

指供應短缺 涉公眾利益

公署對所有投訴個案的裁決理由大致相同。署方指,政府去年2月已主動透過新聞稿披露口罩庫存量,承認存貨不多,並同時公佈CSI口罩每月生產量等。公署認為,政府早已主動公開相關數字,賣方已對買方需求瞭如指掌,所以即使各部門進一步披露口罩存量及獲發量,都不會影響政府採購時的議價能力。

公署強調,當時市面口罩供應嚴重短缺,公眾亦廣泛質疑CSI口罩被濫用,課題已涉及公眾利益,因此部門披露涉及口罩的數字資料反而有助消除公眾疑慮。

基於上述理由,公署裁定各部門拒絕提供口罩數字的決定,違反了《公開資料守則》的精神。不過,公署認為由於政府從無公開涉及保護衣等其他六項物資的數字,因此部門為了保留議價能力而拒絕公開數據,是有理據的決定。公署最終裁定投訴部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