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衝突後,臉書與推特先後封鎖總統特朗普賬號,指他言論煽動暴力;網絡世界再掀波瀾,科網巨企的審查行為受部份網民唾棄,究竟互聯網世界誰來做網絡警察?鋪天蓋地的不實訊息中,誰主真相?
處理方法不外有五:一,由政府立法規管;二,社交平台自訂方針管理;三,由公民組織查核訊息真偽作澄清;四,透過媒體素養的訓練令每個人自行分辨真偽;五,根本不必理會,普通人憑常識就能分辨真假。
由政府主宰真假,在威權政體中等同自掘墳墓,就算自由國度亦充滿戒心。歐盟委員會曾經研究過立法打擊不實資訊,結論是「假新聞很壞,但真理部更弊」。給予政府裁斷真假的武器,等同小說《1984》情節成真;網絡假消息源源不絕,這個「真理部」必定人員龐雜,如病毒滋長;最佳例子正是中國的國家網信辦,全權處理虛假訊息,運作不透明,權力無制衡,各種法規、通知、執行細則隨時出台,法力無邊。新加坡的假新聞法,政府部長可以指令個人或網絡平台移除訊息,法令開始實行時,多個案例均針對反對派。至於在香港,提倡立法打擊假新聞誰最落力?是民建聯及工聯會。
歐洲國家也有類似法例,德國的《社交網絡強制法》,旨在阻截極右的種族歧視及仇恨言論,政府不直接規管,但要求本地用戶超過200萬人的網絡平台,在接獲舉報後限時處理不實消息或仇恨言論,違例的平台最高罰款5,000萬歐羅。
「真理部」很危險,責任自然落在科網巨企的網絡平台上。社交平台如臉書或推特,影響力無遠弗屆,為避免散播網絡欺凌、色情、詐騙、仇恨等言論,「審查」訊息乃應有之義。一個對立分化的社會中,面對海量的不實訊息,網絡平台無論作為或不作為,都會面對批評。臉書創辦人朱克伯格說過「不應由臉書來裁斷真相」,他們的如意算盤,乃透過第三方的專家查核,如臉書與國際事實查核網絡(IFCN)認證的機構協作,確認訊息真偽,作為屏蔽訊息的憑據。
不過,「事實查核」也有很多先天限制。散播虛假訊息,只需一下點擊,但查核真偽往往要千倍萬倍時間。研究表明,虛假訊息往往更出人意表、更掀動情緒,比事實傳得更快、更廣亦更深;眾多爭議事件或陰謀論,亦難以證明事情「沒有發生過」。結果,當特朗普呼喊疑似煽動言論,群眾情緒一觸即發時,科網巨企始終要千鈞一髮之間,靠自己作封殺決定。
我們曾經相信「人是理性的動物」、「真理越辯越明」,若有人濫用自由,解決方法就是容許更多的自由,讓我們更自由地思辨,自會得出正確路向。但眾多研究揭示了人性真實的一面,我們有理性,但大部份時間不用,只憑直覺,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事;互聯網世界,每個人都有發言權,加上回音谷效應,圍爐火熱;所有大台、科網巨企、查核機構的權威都被質疑恥笑,理性討論、回歸事實,亦成為奢談。
誰有資格裁斷真相?似乎沒有完美方案。但我們能放棄求真嗎?事實是,野心家正把偏見與謊言不斷重複,收割人性弱點,他們擅於栽種仇恨、誣衊傳媒、分散注意力,以嬉笑方式導人憤世嫉俗。正如《論暴政》作者史奈德所言,如果我們放棄真相,等同讓出陣地,讓有財富、懂玩弄民粹的人製造奇觀愚弄世人;如果我們連最基本事實都達不到共識,人民難以組織公民社會捍衞自己。
政府不可信,科網巨企不可恃,一個可行選擇,是首先相信自己的常識與理性。每個人從自己開始,重新檢視一下自己深信的事情,有哪些存疑、有哪些不能盡信,信錯了要認、嘗試求同存異,事實與真相仍靜待我們靠近。
區家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