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打大鱷後 設盈富還股於民

98年打大鱷後 設盈富還股於民

【本報訊】盈富基金(2800)的出現,是政府在亞洲金融風暴入市殺鱷後的退市產品。1998年8月底,外滙基金動用逾1,100億元,購入33隻恒生指數成份股與炒家對冚,最後承着俄羅斯債務違約及對沖基金火燒後欄,港府大獲全勝擊退「空軍」賬面獲利,於是籌謀退市部署。

外滙基金僅留5%持貨

金管局前總裁陳德霖,前年9月退休前在《匯思》 撰文:「亞洲金融危機—入市難,退市更難」,詳述當年還股於民的幾部曲。第一步就是由金管局成立外滙基金投資有限公司(EFIL),在不影響市況下,令政府持股回流公眾手上。EFIL最終決定以追蹤恒指的開放式交易所上市基金(ETF)、及首次公開招股方式處理,1999年11月推出盈富基金ETF,公開招股共售出的基金單位等值333億元, EFIL亦透過招標方式,委任道富環球投資管理為基金經理人兼信託人。

不過,IPO只佔入市行動所購股票的一部份,最後當局透過持續發售機制,每季陸續將股份以基金單位形式出售,將餘下等值1,070億元股份回流市場,最後外滙基金僅保留相等於入市持貨約5%股票,作為外滙基金長線持有的被動式港股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