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時政:把學界聲音帶出去

中學時政:把學界聲音帶出去

「中學時政」算是反修例事件最初期成立的學生組織之一,Michael是第二代發言人,第一代創辦人已到海外升學。一直以來時政都以製作文宣為主,國安法實施後,組織決定留下來,但文宣上的詞語和標語,就會更小心。

Michael無奈的說,的確是有自我審查的情況,「用字之前,會諗吓係咪觸犯法例,要為成員嘅人身安全着想,某啲口號同字句都會避免」。文宣從前會「打國際線」,現在則會完全避開,不提任何「引起外國關注」等字詞。他覺得憤怒,認為這是對言論自由最赤裸的打壓。

最活躍時期,時政有大約25成員,國安法後一半人離開了,近來才再次招收新成員。他今年只有15歲,說話卻已有點老成,開始做組織發言人時,其他人亦有擔心他未能勝任,但半年以來,他笑說成員都認可了。

他們停了數個月沒有擺街站,主因擔心國安法,但他發現,最妨礙的,卻是限聚令,「惟有企疏啲,無辦法」。街站是必須的,因為IG上的受眾是同溫層,他覺得要把學界的聲音,帶給不同階層的香港人。雖然同樣有被建制派報章點名為「黑暴組織」,但他覺得時政並非報道的核心,未算是被追擊目標,所以不應自亂陣腳。

擺街站最令他出乎意料的,就是關注社會議題的,往往不是年輕人而是中年人,「去年好多出嚟都係學生,有人歸咎通識科,其實好多年輕人根本唔關心政治」,他感到無奈亦可惜,只能竭盡所能令更多中學生關心時事。

他是去年2月才加入時政的,當時還是個中三學生,停課之際,思考自己在這個政治形勢下,還能做些甚麼,「其他成員有啲要考DSE或有其他事要兼顧,我最細,可以畀多啲時間出嚟」。其實他亦有申請過入其他學生組織,有些亦已面試,但最後加入了時政。加入學生組織絕非兒戲,必須經過面試,「要睇吓入嚟嘅人有咩能力,對件事嘅心態、政治取向等,光譜好闊嘛」。

■「中學時政」製作的「反洗腦教育」單張,是學界最關心的議題之一。受訪者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