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第一天在家讀了黃雋慧的《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1975年越戰結束,越南成為共產黨統治的國家,其統治措施引發逃亡潮。許多人乘船離開越南,所冀望的不外是抵達一個不同的未來。但「未來」不可知,「未來」首先以地理的模樣、以海洋相鄰接的地域顯現——難民們坐上船,首先抵達的是海洋與周邊地區:是被接納,或是被劫掠?決定他們的命運。這是我們曾經聽說,但是不熟悉的一頁東南亞歷史。這些難民的故事,也是一個面向讓我們看見:東南亞的地理空間與歷史經驗是怎樣彼此相連的。
1978年台灣的《中央日報》曾經刊出稱是越南人絕筆信的「南海血書」,後來被揭露是虛構(自稱為「血書」翻譯者的人其實是作者,假拖一個虛構人物的名義寫了這個「創作」)。「南海血書」在當時被大肆宣傳,模糊了虛構與非虛構的界線,有意地在創造一種共產統治恐怖、慘絕人寰的印象。或許是因為真實曾被政治宣傳偽造過而令人冷感,我是直到讀黃雋慧的《不漏洞拉》才想到,對呀,虛構是假,那真實的歷史和難民經歷是怎樣的呢?
未必全都如「血書」那樣不堪回首。船離開越南後,有人在海上漂流,被海盜洗劫一空,女性更遭受強暴的痛苦。有人漂流到鑽油台旁,工作人員幫助他們以海難者身份入境鄰國。有人流落小島,被語言不通的漁民幫助,給了他們飲用水和魚。如能活著到達馬來西亞、香港、印尼,便有機會在這些第一收容港循正式管道轉往加拿大等難民收容國。澎湖也曾有個講美難民營,只是不是國際組織承認的第一收留港。大海(以及海洋上的掠奪者)吞噬了不少人,但船民當中能夠前往第三國重獲新生的人,有不少家庭還保留著那段回憶。作者黃雋慧訪問了許多船民家庭與後代,她在書中說,不少人會去越南或其他發展中國家做志工,敘利亞爆發難民潮後,也有許多船民家庭盡一己之力解囊幫助。
作者黃雋慧出生在香港,現為加拿大國籍人。她是在1997年香港政權轉移前舉家遷往加拿大的移民之一。她所成長的80、90年代香港曾有不少越南船民,每天廣播電台會向越南船民宣告政策,因此許多和她同時代的香港人記憶中都有這樣一句越南話:「不漏洞拉」(越語,寫成粵語發音的中文字)──意為「從今以後」。
張惠菁
台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