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台灣家●台灣餐廳裝修NG實錄

有個台灣家●台灣餐廳裝修NG實錄

香港人靠投資移民來台灣要經營實體店,往往因為人生路不熟,也不熟悉台灣裝修師傅的溝通文化,所以在裝修實體店上行了不少冤枉路。我們移民台灣三年間,從裝修山上的鐵皮屋小餐廳開始,經歷了搬舖和擴店經營,居然前後累積了裝修五間餐廳的經驗,不過今次就想改變一下,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們這些年間看到的台灣實體店NG裝修實況,讓大家可以在別人的經驗中吸取教訓!

我們曾到過一家餐廳,門外放了幾個比人還要高的金屬機械人裝置,走進餐廳,發現裏面的燈飾是色彩繽紛的可愛氣球燈,旁邊有一幅大型的手繪地圖,然後再看到收銀機旁邊又出現了工業風的美國車牌和鐵桶設計餐桌椅,走進餐廳就是讓人有種頭暈眼花的感覺。

共冶一爐 眼花繚亂成敗筆

據知這間餐廳沒有請設計師,而是找了一個相熟的統包裝修師傅幫他設計及施工,聽說光是畫那一幅手繪地圖就花了十幾萬台幣,整間餐廳就花費了四、五百萬台幣裝修費,但令人最糾結的是,餐廳就只是賣最簡單的鬆餅、咖啡,最後餐廳經營一年便結業了。

一個空間在設計上最忌憚的,應該就是貪心地把所有設計風格共冶一爐,除非是那些功力深厚的設計師可以駕馭,否則這樣多種風格放在同一空間的設計,往往很易出事,花了大錢卻未能營造出應有的感覺,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呢。

曾經就在附近一個人流稀少偏僻的位置,看到一家走網美風格的本地早餐店。那間早餐店居然製作了一幅放滿塑膠玫瑰花的打卡網美牆,早餐店依舊是售賣着台灣傳統的本地早餐如蛋餅、蘿蔔糕、漢堡、豆漿等食物,其實這間店的食客根本就不是會來「打卡」的那類網美。在實體店內運用植物作裝飾確是可以令店內帶來生氣,但用太多假植物反而令空間的質感被拉低,再加上如果與餐廳食物本身的擺盤、種類和風格不匹配的時候,那就不是走網美風,是真的可變成網美店,最緊要還是看風格搭不搭吧!

我們的餐廳有時候也會運用真假植物互相配搭的小技巧,一些放置在櫃頂的攀藤植物,離客人視線比較遠,也不方便店家爬上去每天澆水照顧的,就可以用一些仿真植物。如果是放在大門內外或窗邊前的植物,就建議用一些比較不需要特別照顧和陽光的常綠植物,那些季節性會掉光光的植物也不建議放在實體店內。

睇餸食飯 先計劃回報年期

有間餐廳裝潢得非常有質感和溫度,中空樓底的大氣設計,令室內空間感大大提升。和店家閒談後,他大方地分享這家店兩層空間的設計連機器設備,就花了約八百萬台幣,由於投資金額龐大,他們因此和房東簽了長達十年的租約。其實這個餐廳例子說不上是NG,只是站在香港人在台灣第一次投資做生意的角度來說,我們要認清自己的口袋有多深,也要預先計劃這門生意的投資回報年期和風險評估。花上百萬台幣請設計師來做設計,出來的效果「梗係靚啦」!這裏要說的道理就是四個字「睇餸食飯」。

其實在這裏要說的例子很難盡錄,參考別人的例子是必須的,但更重要是清楚自己的客群和定位,沒有好或不好,只有是否適合吧!

Cass(King Kong 媽媽)

80後土生土長香港人,三個小男生的媽媽, 2017年舉家移民台灣, 重新出發,在台灣經營着四家餐廳。 著有《King Kong全職爸媽大作戰》和《移民台灣大作戰》兩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