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港佔領議會不能類比(林海)

美港佔領議會不能類比(林海)

上周三,美國國會兩院展開確認選舉人票程序,正式認證拜登勝出去年11月舉行的總統大選。這個本來只屬「例行公事」的走過場憲政程序在當天卻發生了舉世矚目的插曲,成千上萬聚集在國會山莊外抗議「選舉舞弊」的特朗普支持者突然衝進國會,令兩院會議暫停,議員要緊急疏散。闖入者在國會內大肆破壞,衝突和混亂更釀成六死多傷。雖然他們很快就被驅離,選舉確認程序得以在1月7日凌晨完成,但事件踐踏民主引起美國的公憤仍在發酵,多名參與衝擊和破壞的人被捕,共和黨議員甚至是特朗普內閣成員也紛紛割席,試圖與特朗普和衝擊事件劃清界線,趙小蘭、德沃斯、博明等官員相繼請辭。

這宗「佔領國會」事件轟動全球,在連月來突然關心美國政治的香港輿論中也掀起波瀾,不少人下意識地將之比作2019年7.1之反修例示威者佔領立法會,並以其「類同性」按固有觀點選邊站。在香港黃營中不乏特朗普支持者大聲疾呼,指這次事件與7.1佔領立法會一樣都是人民「捍衞民主的正當抗爭」。諷刺的是,將兩件事視作類同的還有他們的死對頭中共及其嘍囉,他們將事件視作美式雙重標準範例,質疑美國煽動他國暴亂卻不容自己國民做出同樣行為,由中共外交部到香港建制派莫不都是如此說法,藉以嘲諷美式民主的「虛偽」和合理化中共鎮壓人民的行為。在「兩事同質」這一層面上,極度對立的雙方出現了難得的共同認知。

表象一樣 環境截然不同

問題是,是否都是示威者闖進議會,就代表事件類同可比?要知道闖進議會這個行為只是表象,關鍵在於動機和面對的環境。就如感冒會發燒、武肺也會發燒,感冒卻不等於武肺,發燒也不一定是患上二者其一,不是佔領議會就是性質一樣,不是佔領議會一定就是暴動,也不是佔領議會一定就是抗爭。闖進議會這個行為要在宏觀環境下審視才可以解讀出其中含義。

眾所周知,香港一直缺乏民主政制,2019年的立會極其量只屬「半民主」,且近年在中共壓迫下不斷倒退。當年7.1闖入立會的示威者是香港的普羅大眾,卻也是香港最沒政治話語權的一群,特首從來不代表市民、議會構成也與直選結果相反;在如此扭曲不公的政治環境下,沒有權力的民眾以闖入缺乏代表性的議會作為反對惡法、爭取民主的行動,不論是在香港還是國際社會看來都有天然的抗爭正當性。

而美國佔領國會行動則恰恰相反,美國總統是民選,參眾兩院議員是民選,各級地方政府首長、議會也是民選,美國政制由下至上體現的是政治權力在人民手中,早已是一個成熟的民主政體。而美國闖入國會者的訴求,恰恰是要求一個民選議會按非民主的意願否認一場民主選舉的結果,這並非甚麼「捍衞民主的抗爭」,而是場赤裸裸反民主的政變,與香港的佔領立法會完全沒有可比性。若說要比較,更恰當的類比是1913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當年袁世凱發動「公民團」包圍國會,脅迫國會議員投票給他,說「今日非將公民所屬望的總統選出,不許選舉人出會場一步」,最終袁世凱「當選」總統。當然,有200年民主傳統的美國政制韌力要比初生的民國好得多,由兩黨大多數議員到民間主流都有尊重民主體制的共識,才使這場鬧劇般的政變嘗試失敗收場。

當然,總有人會質疑「難道美國就不會有選舉舞弊?」「要求調查選舉過程有甚麼錯?」問題是由去年11月至今,查的查、告的告,特朗普陣營提出的舞弊指控,不是被證偽就是被各級法院打回頭;美國司法縱不完美,但難道整個體系,包括保守派佔多的最高法院都參與了舞弊?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大規模造假並不存在,連不少共和黨人乃至右派喉舌的霍士新聞也不得不承認這點,這才紛紛保持距離,甚至「割席」。在這樣黑白分明的情況下,堅持美國選舉造假的陰謀論,其實是在傷害民主制度和理念的本身,畢竟中共喉舌最愛的一套說詞,就是歐美民主是假民主。至於那些仍在堅持散佈各種陰謀論的KOL,甚至連彭斯不干預國會認證程序也說成是「叛國」,要麼是盲目得不可救藥,要麼就是帶風向的別有所圖了。

林海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