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分享栽種的技術了,今天談一下兩種流行於歐亞兩地的近親作物,樣子相似,種法一樣,但骨子裏其實完全不同,大家切莫搞混,那就是大葱和西蒜了。
大葱(welsh onion)在分類學上是屬於「葱」(allium fistulosum)的一個子分類,盛產於華北一帶,特別有名的產地是山東的章丘,所以又叫山東大葱。大葱跟我們在一般街市所見的青葱非常不一樣,株形巨大,主要的食用部份是長長的葱白,最有名的食法是爆炒牛肉,以及伴隨北京填鴨上枱。大葱以葱白為主的吃法與日本中北部流行的「長葱」是同一類,味道雖沒有南方的青葱那般香口辛辣,但甜度和水份都高得多,粗厚的特質也令其更耐煮,比起南方的青葱常以配角身份出現,大葱更能獨當一面。北方人吃的菜必須耐貯存,大葱在初夏便開始定植於田裏,經歷半年到了初冬時分收成時,甜美的養份存於又粗又長的葱白之中,便可以成為漫長冬季的儲備蔬菜。我曾經在冬天的南京街頭嚐過生吃大葱的經驗,攤販即場烤出薄餅並塗上甜麵醬包起大葱一段,配上豆漿即成邊走邊吃的簡單早餐,雖然看上來在寒冬下吃生葱好像有點冰冷,但咀嚼幾下之後,甜味伴隨淡淡的辛香氣息,身體便慢慢暖和起來。
西蒜(leek)在台灣叫韭葱,因為株形種法均似大葱,但其葉子不成一般葱類的管狀,而是像韭菜的扁平狀,遂稱為韭葱,香港稱為西蒜的原因也大約類同,因見其葉片成長時的模樣很像青蒜。不過,西蒜雖然也是跟葱、蒜、韭都是葱屬作物,但其實是獨立的一門作物,學名是allium ampeloprasum var. porrum。
西蒜是原產歐陸的蔬菜,更是威爾斯(Walsh)的代表作物,是紀念威爾斯人抵抗撒克遜(Saxon)人入侵的象徵性植物,撒克遜人在公元五、六世紀入侵英倫三島,想來西蒜也有1500年的歷史了。
西蒜與大葱兩者放在一起的話,真的非常相似,只能以葉片的形狀分辨,西蒜的葉是扁平的,而大葱的是管狀。香港雖然不是溫帶地方,但在冬季也是可以一種這兩種作物的,它們可以用同一樣的栽種方式對付。育苗期長是最大的難題,最好可以在中秋時即下種育苗,那時天氣仍熱,不利葱蒜的種子發芽,應該把打濕了的種子包裹在布中,放在冰箱的水果保鮮格冷催芽,幾天後見種子露出白芽後即播種於苗圃培育。兩個多月後便有筷子粗幼的幼苗可種,在田間以一呎半至二呎的距離打行開坑,把幼苗以半呎的株距深植坑中,之後需要每隔大半月即培土一次,三個多月後便能收穫,雖然及不上北方的大葱西蒜那麼長,但種出呎來長的葱白也不是難事。
西蒜近年被一些港人稱為京葱,我就覺得不倫不類了。原本山東大葱是京人最愛,叫作京葱也無不可,但是西蒜明明是歐洲一種歷史悠久的古老作物,威爾斯的聖人「聖大衛」(Saint David)在公元六世紀,帶領族人戴上水仙花與西蒜在頭盔上,在西蒜田上抵抗撒克遜人的入侵,雖然經歷多年鬥爭之後,英倫三島最終歸於撒克遜族裔的管轄之下,但是威爾斯人仍未忘記西蒜所代表的民族尊嚴,經歷千年仍未被完全同化,依然在爭取威爾斯的身份認同,值得學習佩服。現在香港有人如果把這種充滿西方自由自主、獨立形象的作物強冠一個「京」字,如果不是無知,就是無恥了。
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