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著名出版人曾任《讀書》雜誌主編、北京三聯書店總經理的沈昌文昨日離世,終年89歲。北京三聯書店昨晚發佈訃告指,沈昌文的遺體告別儀式定於本月14日上午在八寶山殯儀館蘭廳舉行。
曾與沈昌文有交集的著名作家兼香港《蘋果日報》前社長董橋表示:「沈昌文先生是老民國舊社會裏走過來的讀書人,他在中國大陸1949年後的局勢中一步步走上出版事業的領頭地位。他當時一邊應對政府當局的政策,一邊照料知識領域的心志,努力堅持一個讀書人的良知。沈先生統領的《讀書》雜誌是一個世代的期刊里程碑,其籌劃出版的書籍亦是一個世代的知識景觀,沈先生做了他應該做的一切,遺芬賸馥,啟迪後學,讓所有從事文化工作的人不忘本份,擇善固執。追念沈先生我追念的是流過從前流過當今的一彎清流。」
1931年9月在上海出生的沈昌文,童年時家境不佳輟學,直至18歲時才重拾課本,進入上海私立民治新聞專科學校學習,其後加入北京人民出版社成為校對員,正式展開出版生涯。
沈昌文1986年至1995年擔任北京三聯書店總經理期間,曾出版不少內地作家名作,包括楊絳的《洗澡》、《幹校六記》、《我們仨》,巴金的《隨想錄》等。同時他又向「港台取經」,把香港武俠小說名家金庸、台灣漫畫家蔡志忠等港台作家的作品,引進大陸出版。這批文化精品能夠在百廢待興的80年代出版,對當時大陸青年而言無疑是精神啟蒙。他亦曾商請台灣友人將台灣報紙的副刊、書評版面「裸寄」(將報紙捲成一卷從台灣寄出,因內容已公開,郵局不會檢查)予他,一覽台灣同行的編輯風格,只為向台灣「取經」求變。
擔任三聯書店總經理期間,沈昌文同時亦為《讀書》雜誌主編,《讀書》亦成為中國文化雜誌的範例,更被內地評論稱為既不乏對學術文化界的前沿思考,又堅持大眾化的輕鬆活潑的獨特風格。沈先生過去亦對主編的《讀書》甚有自信,曾表示:「可以不讀書,但不可不讀《讀書》」。自言讀書時已收藏整套《讀書》評論結集的香港作家鄧小樺對本報表示,沈先生主編的《讀書》雲集不少頂尖作家、文化人的文章,對熱愛中國文學的香港學生而言,絕對是高水平的文化園地、知識分子的殿堂。她又坦言過去創辦文學雜誌時,亦有視《讀書》作為楷模之一,對沈先生的離世深感惋惜。
澎湃新聞/《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