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出路與使命:日內瓦2.0(長平)

台灣的出路與使命:日內瓦2.0(長平)

我在上周的專欄中寫道,台灣要加入聯合國等政府間國際組織,可能比自己宣佈獨立還要困難。更重要的是,很多國際組織已經被中國操縱和腐化,有幸被排擠在污濁的醬缸之外,為甚麼還要往裏面跳?適逢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克拉夫特即將訪台,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又宣佈解除美國與台灣關係中的自我限制,台灣儼然躬逢其盛,有一掃1971年聯合國大會「納匪排我案」(第2758號決議)之恥的機會,我前述觀點似乎很不合時宜。

蓬佩奧稱, 美國與台灣「兩個民主政體擁有個人自由、法治和尊重人類尊嚴的共同價值」。我認為,這些讚譽對台灣來說恰如其份,台灣對克拉夫特來訪自然也當隆重接待,並借此對國際組織討好北京、排擠台灣的行為予以譴責,尋求恢復台灣在國際機構的席位。但是,我也不得不說,克拉夫特來訪既不會成為北京「解放台灣」的藉口,也不會成為台灣獨立的良機。以主權國家作為加盟前提的諸多政府間國際組織,仍然會對台灣大門緊閉。

針對蓬佩奧宣佈取消美台官員交往限制,美國候任總統拜登的交接團隊回復媒體詢問時表示,拜登會落實《台灣關係法》及美國對一個中國政策的承諾。蔡英文政府則強調,處理外交事務的基本態度是「遇到壓力不屈服,得到支援不冒進」,仍會以沉着冷靜的態度,來面對國際局勢的發展。

這些小心翼翼、八面玲瓏的外交措辭的背後,顯然是對激怒北京的擔憂。這也說明了台灣的悲涼處境,即淪為大國博弈的棋子的政治地位。有不少論者認為,以台灣的彈丸之地,又處於國際戰略要衝,成為大國博弈的棋子是難以逃避的命運。台灣只要審時度勢,把握平衡,就能活出自己的精采。

我認為台灣有更好的前途,也有更大的使命,那就是做亞洲的日內瓦,而且是日內瓦的升級版。面對中國的導彈威脅,台灣當然要繼續從美國購買武器,以及自己生產武器。但是,無論怎樣努力,台灣都不可能跟中國對等地進行軍備競賽。沒有美國的保護,台灣在武力上不可能成為中國的對手,而美國總有自己的利益盤算。

歐洲諸多國家也是彈丸之地,但它們不必在大國利益之間走鋼絲,也能保障自己的國家安全,因為它們發展出了自己的和平實力。這應該成為台灣的努力的方向。

聽上去有點站着說話不腰疼。歐洲既有芬蘭、瑞典、丹麥、瑞士等富裕美好的和平天堂,也有火藥桶一般的巴爾幹半島。但這也正是台灣要學習的教訓與經驗:避免大國紛爭,長出自身實力。

為甚麼不用瑞士而用日內瓦來比對台灣?首先,台灣要主動走出國際交往中的主權國家迷思,不在乎其主體是國家、地區或者城市。其次,亞太地區需要一個國際和平的堡壘,而且是去除日內瓦弊端的更新版本。

很難想像有別的國家會襲擊日內瓦。它的安全不僅僅是因為地處中立國瑞士境內,更是因為它自身就是一個擁有國際領土萬國宮的城市。日內瓦的弊端就是,在中國、俄羅斯等國家的操縱之下,國際機構充滿了官僚的作風和腐敗的氣息。它需要一個年輕的合作者與競爭者。

台應邀INGOs安營紮寨

台灣的升級不僅在於清新和乾淨,而且要打破以政府間國際組織(IGOs)為主、非政府間國際組織(INGOs)為輔的日內瓦模式,強化後者的主體性,令二者之間真正相輔相成。

這些年來,台灣社會從政府到民間已經意識到作為亞洲的國際中心的機會。尤其是在香港的自由淪陷之後,很多國際民間組織的活動和會議都移師台灣。但是,這遠遠不夠。台灣應該有更長遠的規劃,更大手筆的建設,主動邀請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前來安營紮寨,提供各種配套設施、政府政策和民間文化。

成為升級版的日內瓦,不僅是台灣的出路,也是台灣的使命。對於人類未來的和平,功莫大焉。

長平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