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觀看球賽,印象最深刻的會是甚麼?「甚麼都不懂時,看足球一定先看球衣。」本地球衣品牌ATACAR和WORLD SOCCER老闆認為球衣是第一個「表演」舞台,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務求令香港足球可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表演」。
記者:蘇兆麟
攝影:麥卓溢
「買衫最忌冇特色又撞衫」,近年來不少球迷不滿歐洲球衣設計單調,與純色體育服無異,然而日本職業聯賽球衣款式卻教人花多眼亂,猶如時裝騷。日本經常利用「熱昇華」技術製作球衣,能將整件衣服「打印」上色一體式印製,概念有如紙張印刷,不像傳統球衣需後期加印字或印章,較有利處理複雜的設計。
4位90後港人張梓軒(Kenneth)、楊紹廷(Roy)、盧俊豪(Parker)和曾文軒(Travis)創立的品牌均受到日本球衣影響,繼而利用「熱昇華」技術為香港球壇默默耕耘,更有一個夢,希望香港球員能穿着香港球衣,增添本土味。香港球隊穿着本地球衣雖少,卻非並無先例,四人所創立的品牌已為不少球隊製作或贊助球衣,包括油尖旺、深水埗及葛士寶等,而20/21球季話題甲組球隊之一的深水埗更自2015年已開始合作。Parker透露就讀大專時已認識深水埗主教練高俊基:「起初是搞普通組隊球衣,後來發展得好,2015年找高sir嘗試談贊助,就一直合作到現在。今季主場設計與球隊相似,由很多格仔、很多新球員組成,有知名球員與前港超兵。今季期望大,想一起衝港超。」
有港超聯球隊身穿自家品牌是他們四人的目標,Roy指他們的終極目標是自家設計的球衣能成為主要賣點:「不止賣普通組隊球衣,而是我們每季設計好幾隊球衣,讓人看到就想買,其實與球迷買歐洲球衣的感覺一樣,但香港就很罕有。」Parker由2013年起已經營製衣網店,直至2015年左右與剛畢業的Kenneth和Roy及大專同學Travis,花費超過10萬元於油麻地開設樓上店舖。今季他們作出嘗試,提供深水埗球衣零售,球衣售價349元,收益與球會分成,開季時有價有市亦收到訂單,第一步算是成功。
另一家品牌本地球迷應該不會陌生,在港超比賽現場不時會見到它的廣告板。負責人馮英強(Donald)接觸本地足球已差不多30年,自2010年已有製作職業隊球衣,不過近季因工作繁忙,只能專注為球隊做後期熨印,這個角色較為獨特,他指:「外國的職業聯賽其實不會有第三方印字服務,多數那幾個大品牌贊助就有字跟章,我的角色比較特殊,我會幫助球會設計或者選擇字型。」Donald對製作球衣有兩大堅持,第一,每隊他出品的字型必須不同,會特別設計或挑選,他認為每支球隊都應有其特色,「撞字」感覺與「撞衫」一樣,而且有時看到某品牌球衣但用上另一品牌的字型着實尷尬;第二則是互惠互利,他指:「我希望幫助球會後會有點收穫,我不會全資贊助,總是無條件付出對整個球圈其實不太好。」誠如他所言,畢竟一買一賣才可稱得上是經濟活動,一方有心付出支持,一方只懂厚顏收割的情況在香港其實屢見不鮮。
經歷去年反修例運動,本土經濟圈概念浮現,令人思考香港人能否養起香港人?兩間本地球衣品牌指在商言商,在香港生產成本高,他們均於大陸設廠,Roy表示:「如果在香港生產最大成本當然是租金,最終成本可能要500港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要多少錢一件呢?」
不過4位90後認為,自己的品牌前景尚算樂觀,要不是該死的疫症,盈利每年可增長達兩成。看盡香港足球起跌的Donald認為去年本土意識漸現,市民更懂得珍惜現有事物,「未來大家都不知會如何,但香港人及球市都靠我們自己救,繼續做大家才見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