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專題】《再也不見2020》——除了恥笑,還有甚麼?

【娛樂專題】《再也不見2020》——除了恥笑,還有甚麼?

重要的話說在開頭:《再也不見2020》(Death to 2020)一點都不有趣——是連半滴趣味都冇,那一小時零十分鐘我根本是捱住睇。

撰文:月巴氏

這是一齣Mockumentary,扮成紀錄片的假紀錄片。最初知道由《黑鏡》(Black Mirror)的Charlie Brooker和Annabel Jones創作,好難不期待,尤其期待他們動用《黑鏡》那種冷峻視角和調子,評論不堪的2020年。

■森姆積遜的記者角色,感覺正路。如果冇佢,呢一個鐘零十分鐘會更難捱。

■在《再也不見2020》的世界裏,任何人都可以被恥笑,英女皇也不例外。

只得恥笑

結果只有抽水。抽水沒問題,如果抽得好笑的話,但《再也不見2020》那些抽水,實在笑唔出,看着森姆積遜(Samuel L. Jackson)「飾演」的記者評論過去一年大事,我全程沒有反應,因為實在沒有甚麼刺激到我去畀反應(惟獨借幾齣電影寸荷李活崇尚白人那部份叫做有少少特別,但這種論調已經不新);看曉格蘭特(Hugh Grant)「扮演」的歷史學家,竟然撈亂《武士復仇》(Return of the Jedi)劇情和真實世界的事情,直頭令人尷尬——戥佢和創作人尷尬。最尷尬的尷尬是甚麼?就是說笑話的人以為好好笑並且急不及待去笑,但看着你說笑話的人都只在笑你。所以每當曉格蘭特落力地動用英式口音發表一些懶有洞見睿智的言論,我就尷尬癌發作。同樣的尷尬也出現在Tracey Ullman的英女皇,當其他人都在「扮演」一個虛構身份,她卻「扮演」一個真實的人,但講到尾,她也只是作為一個被恥笑的客體。

是的,《再也不見2020》有個好明顯的立場,就是沒有立場,任何人(及其所做出的事)的存在意義,就只是被恥笑,侵侵(Donald Trump)可以恥笑(笑他不戴口罩),拜登(Joe Biden)可以恥笑(笑他愛聞髮香),約翰遜(Boris Johnson)更加可以笑(笑他的髮型言行和智慧),但恥笑不是反省,至少不能作為反省的途徑,這一小時零十分鐘由頭恥笑到尾,但依然只得恥笑,最大鑊是,毫不好笑。

參與2020年的人,不只學者記者富豪英女皇,還有平民,一齣Mockumentary要扮到觀點全面,自然需要容納一般平民大眾視點。

當中便有兩個平民女性。一個是英國平民,有點粗魯有點火爆,粗魯反映她的知識水平,火爆展示了她的評論只有情緒,缺乏理據,她的角色,代表着某個族群,聲大大,以為大聲就是道理,越大聲就越逼近真理,但講到尾只是無知,是隨波逐流的一群人。這是其中一個社會人格的典型。

■《Palm Springs:戀愛假期無限LOOP》女主角Cristin Milioti,被安排演繹「Karen」,一種近年新興的典型人格。

■英國演員Diane Morgan扮演的平民角色,代表了知識水平偏低民眾的視點。

兩種典型

另一個典型,由《Palm Springs:戀愛假期無限LOOP》(Palm Springs)女主角Cristin Milioti「扮演」:她有個人意見,聽落似乎有道理,語調又夠溫婉,因為這代表有教養,但她的意見,是站在白人立場,她的道理,是建基於白人利益之上,她是那種恃住白人優勢而以高姿態存活的人;這一種人,有個叫「Karen」的稱呼,在2020年尤甚橫行,而且不只形容白人女性,同時涵蓋男性。

成齣戲的唯一洞見,大概就是展示了(和恥笑了)這兩種普遍存在的典型人格,試圖說明今時今日的社會,正被這兩類人主導、割裂——這一點其實是我夾硬嘔出來,安慰自己,說服自己沒有完全浪費這一小時零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