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2日,恒指公司就改善恒指向市場諮詢意見。諮詢文件提五項建議,包括將成份股數目增加到65至80隻,劃一權重上限至8%,增加指數整體覆蓋率,取消上市時間要求,及保留一定數量香港公司。今次恒指公司提出所謂改善建議,並不是新鮮事物;過去20多年,恒指嘗試過兩次重大改革,結果只能短暫推升恒指,製造炒賣機會,不單未能改善恒指,反令恒指劣質化,指數升幅落後其他指數。
恒生銀行1964年7月31日開始編製恒生指數,作為內部參考數據,起步點為100點。到1969年11月向外公佈指數,成份股由原先30隻增至33隻。到上世紀80年代,內地推行經濟改革,不少公司來港成立公司,之後上市集資,被稱為「紅籌股」。恒指公司順應潮流,1992年8月把中信泰富(現改名為中信股份,267)納入恒指,成為首間恒指「藍籌股」的「紅籌股」,故亦被稱為「紫籌股」。
到1994年,粵海投資成為第二隻晉身恒指成份股的「紅籌股」。這次加入「紅籌股」的改動,將恒指由1992年8月的5000多點推升至1994年1月的12000多點,增幅逾一倍;但好景不常,隨着內地經濟過熱,中央政府推行宏觀調控措施,港股之後一年大跌,重返6000點水平,跌幅近一半。
2001年開始,內地大型國企相繼來港上市,恒指公司又搞新意思,2006年9月開始將大型國企(首間是建行,939)納入恒指,並將成份股數目由33隻逐步增至50隻。這次改動,將恒指由2006年9月的17000多點推升至2007年10月的31000多點,增幅近一倍。同樣好景不常,隨着中央政府2007年11月叫停「港股直通車」,2008年10月金融海嘯席捲全球,恒指跌至10000點水平,跌幅近七成。多隻恒指國企股價至今仍遠低於2007年高位。
去年9月恒指公司率先把同股不同權的阿里和小米納入成份股,吸引散戶追捧;現在提出改善恒指,明顯為中概股及科技股度身訂造。若果歷史重演,結果恐怕只能短暫推升恒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