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失業淪落人 瞞老婆瑟縮街頭

疫下失業淪落人 
瞞老婆瑟縮街頭

港府抗疫不力,世紀疫潮在港肆虐一年仍未減退。疫境下,有隨處可見的「新常態」,亦有背人流淚的淪落人。單身中年漢首嘗失業,被迫露宿街頭;一家四口有三人失業,要接受食物援助。箇中滋味有誰知?

失業率創16年新高、去年首十個月申請食物銀行人數近1.5萬人,突破2019年全年總數,疫潮未退,後遺症已浮現。街上派發食物總現長長人龍,社工慨嘆社會倒退到70年代,不禁問:What’s going on?

記者:張雅婷

■阿成連波鞋也被偷,草草買一雙拖鞋,自覺見工不體面。

■露宿者將行李用鐵鏈鎖好,防止被盜。

工人轉做廚房 夜禁堂食趕絕

12月北風凜冽,加上二人限聚令,街頭顯得冷清。10時後的尖沙嘴文化中心及鄰近的行人隧道卻異常熱鬧,欄杆栓着一個個行李箱,它們並非自由行旅客的戰利品,而是無家者的全部家當。

43歲的阿成在隧道一角鋪上紙皮、睡袋,靜候着一個工作機會。阿成任職貨倉物流,負責將內地供港的食物打包後送到各零售點,每日400元的薪金本應夠他維生。自從爆疫後,貨運需求減少,早在7月時,阿成留意公司資金已有困難,但仍勉強出糧。9月,老闆就沒有叫他上班。

公司沒有申請政府的保就業,阿成是老員工,有十年經驗,若要裁員,他亦有一筆可觀的遣散費,但也沒有。老闆只着他等通知。「我寧願佢炒你!」阿成慨嘆。

失業的日子不好過,原本和朋友合租套房,每月3,500的租金也掏不出來。10月中,阿成加入無家者行列,一覺醒來,發現衣物被盜,禍不單行。

阿成一直積極找工作,終在12月初找到快餐店夜更廚房工作,曙光漸露之際,政府卻宣佈暫停晚市堂食,本以為有兩餐溫飽的阿成再次失望。

正值壯年,面對人生第一次失業,連一日三餐都要依靠食物券,阿成心情惡劣,「錢都唔敢使!」眼見積蓄只可捱過年,他亦未有明確打算。

「冇諗過係香港有手有腳都咁難搵食!」阿成憤然道,眼神盡是不服氣,似乎仍未接受到失業這個事實。

完成隔離瞓街 遭康文署追數

走到文化中心附近,有另一無家者吳先生。吳先生是居內地深圳的港人,每日深港兩邊走。瘟疫爆發前,他從事展覽行業,負責搭建攤位,月入約1.2萬元。吳先生7月初回港,隔離14日後,他輾轉租住重慶大廈和其他套房,但一直找不到工作,終在上月步阿成後塵。

令吳先生頭痛的是,康文署追收他入住隔離設施14日的費用,合共2,800元,若未能依期繳款,恐面臨民事訴訟。

吳先生是家庭經濟支柱,太太因身體原因未能找到工作,只靠他養活。眼見銀行戶口只剩3,000多元,他承認壓力很大,「我都想食好啲、住好啲、安定啲,但今時今日嘅香港社會,點安定?」他抱怨政府抗疫不力,未有為他們提供協助。

因害怕太太擔心,吳先生更要隱瞞自己露宿,但他憂慮積蓄耗盡之日,未能為太太提供生活費,連太太也要露宿。

疫潮重創本港各行各業,本港去年8至10月的失業率一度升至6.4%,創近16年新高。本月公佈的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依然高企,9月至11月輕微下跌至6.3%,失業人口達24.4萬。有關數字仍未計算第四波疫情及保就業結束後的情況。

球場關更衣室 只能毛巾抹身

協助無家者的香港社區協會組織幹事吳衛東指出,機構過去每年平均協助200個無家者,但去年上半年,就已經有200個無家者求助,機構亦要四出「撲水」,為無家者提供物資、短期租金援助。

吳衛東批評,政府的保就業僅保障在職人士的飯碗,但對於失業人士卻久久不願設立失業援助金。

阿成和吳先生是武漢肺炎的陪葬品,但他們的犧牲對控制疫情卻毫無幫助,反增染疫風險。阿成居住的隧道與港鐵站其中一個出口毗連,每日人來人往,但他只有口罩等基本的防疫物資。政府亦以防疫為由關閉多個處所,包括康文署轄下場地的更衣室,兩人洗澡的地方也沒有,只好拿毛巾在公廁抹身或與其他露宿者租賓館輪流洗澡。政府連番強調同心抗疫,似乎遺忘了他們。

吳衛東曾向民政事務總署開放社區會堂予露宿者,但不得要領。民政總署解釋,基於疫情所引致的風險,不會考慮開放社區會堂供露宿者暫住的建議。

寒冬難過,阿成和吳先生不求富貴,但求三餐溫飽:「就算一個月開幾日工,夠交租夠車費就得,唔好諗住日日開工,一個月搵萬幾兩萬。」

■文化中心是露宿者基地,在港工作的居內地港人因內地封關而有家歸不得。

■從事展覽行業的吳先生因疫情失業,獲團體送上食物和防疫物資。黃雲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