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SD - 楊靜

PTSD - 楊靜

新年去朋友家吃飯,在座都是媒體行業人,講起一年各種遭遇,感慨良多。又有幾個沒有來的,平日在社交網絡活躍,只是近來語氣總是兇橫,無論談論什麼都會和人起衝突。我問,她們到底為何這樣陰鬱。

一位朋友認真解釋:這算是PTSD吧,那幾位這兩年總是在衝突現場,有時是工作使然,有時純粹巧合,就看到許多血腥場面,久久不能忘懷。於是有了創傷,之後關於追捕的報導,她們可能又在第一線,創傷於是加重。滿腹的驚惶、憤怒與難過無處排解,網路都是文字符號,反而容易抒發情緒,可能不經意就怒火中燒、傷及無辜。

這樣解釋很說得通,確實也聽到有記者說午夜夢迴,看到門後掛着的衣服以為是破門而入的陌生人,驚叫不已。也有人會不時夢到曾見過的恐怖場面,無法擺脫夢魘。而PTSD的一個顯著症狀正是陷入思維困境,不公正的責怪自我,也會累及他人,覺得自己沒用,或者沒有做到更多。

結構性的社會問題的確難以解決,但人可以嘗試掙扎自救。我建議去看精神科做心理治療,因為很多研究都發現,PTSD一旦嚴重可以引發重度抑鬱症以及一些身體化的疾患。而專業界對PTSD的治療經驗已經非常豐富,值得信賴。

但朋友又說,香港這方面的診療費用實在太高,傳媒工作者收入偏低,很難負擔。更重要的是,眼下社會分裂,人與人之間失去信任,很難對陌生人,哪怕是醫護人士,坦露心聲。另外,很多這類朋友根本不覺得自己需要看醫,覺得看醫是在承認自己有錯、自己無能。目前最常見的解決方法,一是在網絡發洩,一是和身邊人抒解。但兩者又有副作用,網戰自不必說,會讓情緒愈放愈大,不斷在傷口灑鹽;和身邊人會好些,但也容易無意間傷害對方。

聽上去,好似有一大團傷害無處處理,在大家身上重複輾壓。

電郵:[email protected]

逢星期日、一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