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街坊首響應呼籲出庭 是證人也是守護者「悲劇中找些好事」

有緣街坊首響應呼籲出庭 
是證人也是守護者「悲劇中找些好事」

【死因研訊】死因研訊最終未必能找出真相,只望能幫助他們走出傷痛。

蒙偉傑,是首位響應梓樂爸爸的呼籲出庭作供的人,也是他最先拍下梓樂、消防和救護。雖然親睹梓樂受傷後奄奄一息,但他說,他不會只想着悲劇,不會避開而不返回現場,他說他是一個會在悲劇之中找到一些好事的人。然後,他由證人變成旁聽的公眾人士,再化身後來挺身作證的守護天使,一同分擔那份巨大的心理壓力。

「與梓樂同月同日生,都係一個緣份。」

這位首名突然出現的證人,明顯與其他受夢魘纏擾的街坊或義務急救員不同。悲劇中哪怕只有一線光輝,蒙說他都會抓緊。他從新聞看見周父,得了線索,但他坦言與周家素未謀面,當時亦無特別打算要出庭,「本身都未話好堅決要做啲乜」,草草抄下周父電話了事。直至他晚上仔細再看傳媒報道庭上證供,發現梓樂與他同月同日出生,驚覺「都係一個緣份,應該要去」。

他作供後呼籲同路人挺身提供資訊,以過來人身份表示明白出庭面對的壓力,願陪伴及支援有需要的目擊者。結果數日後再有街坊主動聯絡死因庭錄口供。

案發時戴白帽的少年崔家朗和現場義務急救員莫漢斌,及後同日作供。蒙憶述,早上開庭前已認得兩人是他當晚見過的人,他上前打招呼並給予鼓勵,提醒出庭講述證供時要冷靜鎮定,可使用地圖等工具協助。記者記得,崔當日明顯情緒壓力較大,作供期間數度激動哭泣。蒙透露,當天早上崔已有預感或爆發情緒,但着他不用擔心,「佢好堅定同我講,好清楚自己會表達啲乜,如果我真係情緒有問題,咁我咪即時喊囉,法官唔會唔畀兩分鐘我紓緩心情啩?」

法庭午休期間,崔留在證人室良久不願離開往午膳,傳媒只能繼續守候門外。午膳時間過了大半,蒙自行買了食物現身,入證人房安慰他。蒙指,崔道謝後接過食物用餐,起初對傳媒在證人室外守候「有啲驚嚇」,透露盡量不想太高調。蒙跟他說,可配合他,「一齊走」。待崔完成作供後,蒙便陪伴他領取證人津貼,兩人在會計部樓層逗留了好一陣子。後來記者們繼續各有各忙,未能貼身追蹤,其間兩人悄悄離開了法院。

走過多個街口,兩人談了近45分鐘,崔突然說要停低「食支煙」。一支煙的時間,崔萌生正面面對傳媒的念頭,「諗諗下使唔使返去講少少嘢?」蒙坦言感到愕然,相信崔是完成作供後心情較放鬆,想到要略盡綿力替周父繼續呼籲。

「要大家預咗有人死,呢啲仲唔係可悲?」

蒙說,整件事他最欣賞的是市民參與義務急救:「好犀利,急救員好後生,但完全take over成件事,完全取代咗消防去做急救。未出庭之前唔知真係咁後生,諗住起碼二十幾歲,估唔到有個真係十幾歲,有啲驚人。消防員係幫手。嗰種專業嘅態度我亦都好欣賞。」

由尋覓梓樂家屬、不逃避重回現場,以至守護情緒不穩的目擊證人,蒙的正面態度堪稱餘勇可賈。言談間,他淡然道出經歷2019年連場有人受傷及被警員開槍射擊的衝突後,對周梓樂死亡事件某程度上已有心理預備。被問到事件有否令他帶來創傷、事後會否避開不再到現場,他只說:「冇呀,因為我嘅性格就係,會喺悲劇之中搵到一啲好事嘅人,唔會話淨係純粹諗悲劇。」

反送中浪潮期間,15歲女生陳彥霖、22歲周梓樂的死亡牽動不少市民情緒,他不諱言兩人之死皆難以確鑿地勾連到政治訴求,但向政權以死相諫、從商場高處墮斃前掛橫額要求撤回送中條例的梁凌杰,對他帶來的衝擊和震撼最大。梁凌杰不幸離世時,反送中運動爆發僅一周,但當權者繼續強硬,大量市民被捕及控告非法集結或暴動、警暴傷者會由原告變被告、某些法官每當處理社會運動案件都特別嚴厲……這一切看在蒙的眼裏,令他覺得再有人傷亡在某程度上是預計得到:「直情係可悲嚟㗎啦,要大家預咗有人被捕、預咗有人受傷、預咗有人死亡嘅,呢啲仲唔係可悲?」

「點解一定要搞到一半嘅人㷫恰恰?大家都係想將個社會問題解決啫,你用強、好犀利嘅量刑去處理,唔代表會解決到個問題,其實只會拖長個問題,或者期待下一次爆發㗎啫。之前2014、而家2019,你想幾時再嚟一次咁解㗎咋喎。」

「警方有嫌疑,係咪應搵第二啲人查?」

坊間對周梓樂案一大爭議之處,是警方在事件中有沒有角色或嫌疑。蒙偉傑接觸梓樂家屬和代表大狀時,也有提出警方可能是嫌疑人,由警方帶着嫌疑身份進行調查會否有問題,律師解釋蒐證工作仍是由警方負責。蒙受訪時質疑:「你搵一個嫌疑群組、社會有一大部份嘅人認為咁嘅情況(警方或有嫌疑)底下,係咪應該搵第二啲人去調查呢?」

蒙不認為今後所有死因調查需要一律摒棄警方蒐證,但在周梓樂案,他不贊同由警方主導調查工作:「合理嘅嘢變得罕見咗,社會、司法制度喺呢一年係完全唔同晒,唔止係啲法官變咗,𠵱家係連啲市民、人民、證人都唔信呢件事,咁就會自動變質㗎喇。」

■記者伍嘉豪

■蒙偉傑當日拍下梓樂倒地姿勢變化,包括疑似手掌貼地的動作,成為重要資訊。

■前年11月初將軍澳發生警民衝突當晚,周梓樂在尚德停車場墮下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