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傳承」,如果只顧「承」而不去「傳」,時代瞬變,幾代家業或一身絕活亦難以死守,或許只成歷史巨流裏面的泡沫。
周末受邀到陳幼堅兒子Alex位於大坑的藝術空間「THE SHOPHOUSE」,絕對喜出望外。他把這有83年歷史的五層戰前唐樓,誠實地保育和活化起來。「保育」是花近兩個多月時間,還原外牆的上海批盪、重新處理每層被破壞的老式地磚、找木匠維修木樓梯的欄河,為的是原汁原味呈現香港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的曾經。至於形而上的「活化」就比硬件更花心思,Alex親自從世界各地引入匠人藝術家的手作,層層主題風格不一,將這三級歷史建築的厚重歷史感逼了出來,再讓手作各自表述。
「他試過溫馨勸阻別人自拍打卡,手作可以任影,但希望公眾要留意返邊個先係主角。」陳幼堅模仿兒子的藝術家風度。張揚的父親,偏偏有個低調、內斂的兒子,惟有逆向而行的作風,淋漓遺傳自父親。
本身是潮人的Alex 想以摩登的手法讓手作的溫度可以在新世代「傳承」,不失當代的玩味性。
地下的古董玻璃櫃裏放了香港人熟悉的一批罐頭和舊藥紙盒,甘露園補腎丸、長城牌午餐肉、樂佛氏白鳳丸。慢着!那當然不是普遍的罐頭和藥盒,看清楚、摸清楚是一個個觸感與絹相似的錫製茶罐。鐵皮表面帶有打磨出來的光澤,將蓋子貼近茶罐口時,蓋子像有引力緩緩而落,最後完美蓋合。
那是京都有146年歷史的老舖「開化堂」製作的茶罐,每個茶罐須經過140道繁複工序手工完成。Alex特意找來開化堂第六代傳人八木隆裕合作,用香港最地道的草根罐頭名物或成藥盒做表皮,附於百年老店的茶罐身上。切割、敲打、研磨、壓製、工序不變,卻成功讓本應過期就丟掉的罐頭借屍還魂,附加本土意義,而且能世世代代相傳下去。而且,茶罐不一定是茶罐,可以放咖啡豆、飾物、情人的貼身信物,打破老店銷售獨沽一味產品的局限。
記得幾年前看過《誠實的手藝》一書,就提到開化堂。印象深刻的一段是1923年日本關東發生7.9級慘烈大地震,當時東京的建築物被摧殘得面目全非。挖掘現場時,有人在廢墟下找到多年前購買的開化堂茶罐,瓦礫中它不但完好無缺,裏面的茶葉也毫無變質,那客人特地到京都再拜訪開化堂,那是八木隆裕的父親向他說過的故事。
開化堂世世代代都做貯茶的茶罐,但八、九十年代日本經濟崩壞市場也開始飽和。大學時八木隆裕向父親表示要繼承家業,卻被老父揶揄他投身夕陽工業是笨蛋,更把他驅離家業,希望他另找工作。偏偏八木就不信「好物無好報」,他找倫敦的茶館「Postcard Teas」合作,在米蘭家具展上獲獎,在巴黎展出茶筒技術,產品多元化至成為燈具、咖啡道具、音響載具等等。最後父親滿意交棒,還每天到兒子開創的咖啡店喝咖啡。
我相信,Alex是受到這些故事感動吧?將歷代香港人打拼的血汗故事,付託於百年手藝之中,經過匠人之手打造成永恒之物。
手藝是傳統而不妥協的,但手藝的用途和表述方法可以百花齊放,這才是「傳承」的出口,令絕活可以被看見而不是離地竄進博物館經歷可悲宿命。
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