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中角力 角力中握手(劉銳紹)

握手中角力 角力中握手(劉銳紹)

【一周熱話:拜登上台,中美復和?】

雖然特朗普的支持者衝擊美國國會山莊,但阻止不了拜登成為新的美國總統。相反,這次事件更成為特朗普下台前的一大污點,共和黨內部出現更大的分裂,令特朗普下台後更黯然無光。不過,種種迹象顯示,拜登上台後的中美關係不會有戲劇化的好轉,更不會回到克林頓或奧巴馬的年代(對華政策相對寬鬆,更有意見認為是「姑息政策」),拜登也不會全盤否定特朗普任內的對華政策,中共仍將面對困難的中美時刻。

拜登政府上台後,中美關係不會戲劇化好轉的主要原因,是中美兩國關係已到了「構成威脅的時刻」。1990年代,中美的綜合國力仍然是美國明顯佔優,學術界形容為9:1。但到了千禧年代,兩國的實力逐步拉近,出現8:2。到了今年,7:3已經形成。這無論從兩國的GDP(已由1990年代的三倍差距收窄到今天的少於一倍)或國際影響力,都看得出來。所以,美國無論是哪一個黨派,無論是官或民,已明顯感到中國的實質威脅,不再認為中國是假想敵,而是實實在在的敵人。尤其是去年武肺肆虐之後,美國成為確診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美國人普遍認為中國要對全球性的疫情負責。這種民意趨向也將促使拜登上台後對華不能太軟。

此外,無論民主黨或共和黨,均已發覺中共對外擴張的速度已令美國的國際影響力下降。尤其是特朗普採取的「美國優先」和單邊政策,主動退出了多個國際領域(例如《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和巴黎氣候協議),讓出了很大的政治空間,中共乘虛而入。

值得注意的是,在特朗普主政期間,美歐關係也在倒退,中共趁機在中歐關係上提速,最近還與歐盟簽署的新投資協定。所以,拜登上台前,他本人和智囊團隊都表示將修補美歐關係,形成中國加強與歐盟關係的一大競爭。

其實,中美貿易戰開打之後,中國逐步失去對美貿易的順差優勢,這種趨勢在拜登上台後將持續。即使中國加強與歐盟的貿易,也未必可替代美國市場,因為中歐貿易過去多是歐洲順差。中共想分化歐美,令歐洲不跟隨美國那樣對華強硬,除非繼續讓歐盟國家在對華貿易上得益,至少保持順差優勢,否則歐盟國家不會輕易被中共分化。還有,如果中國以保持對方貿易順差為餌,藉以維持和鞏固中歐關係的話,那麼中國的外滙儲備以至內部的經濟壓力就更大了,這也是一把雙面刃。

在中美關係之間,台灣的位置在過去一年裏也明顯加強,成為更複雜的中美關係元素。最新的動態是,美台之間進行視像方式的「政治軍事對話」,雖然沒有太多實質和重大的內容,但其象徵性意義不小。預料拜登上台後,也會加強「台灣牌」的運用,只是不會像特朗普那樣明顯而已。

其實,美國加強利用「台灣牌」的形勢是北京造成的。誰叫中共不斷加強對台灣的武力威懾,才促使美國不得不加強對台灣的保護。眾所周知,如果美國失去台灣這隻棋子,就會失去對中共談判的重要籌碼,間接處於被動。在這個問題上,中共作了錯誤的計算。

據中國外交智囊的研究,北京可趁美國疫情失控、大選混亂時,對香港連消帶打,步步進逼,美國無暇兼顧;所以,北京也可以用同樣手法對待台灣。可是,美國對香港的政策與對台灣的態度不同。香港已成為中共可以為所欲為的地方,美國只能作蜻蜓點水式的行動;但台灣無論是官或民,均可以抵制中國的影響,這也是美國最可借力的地方。結果,中共對台灣的壓力越大,美台的關係就走得越近,中共可謂咎由自取。

中共善用民族主義掩蓋強蠻

不過,即使拜登上台後對華仍保持硬態勢,中共仍有手段撐下去,因為中國不是民主國家,中共可以透過單向的政權壓力,把外來的壓力轉嫁為全民承受,近期連串大型民營企業受壓,正是一例。至於平民百姓,更難以招架,中國至今仍有6億人月入在1,000元人民幣以下,就是中共的「行政暴力」逼人民接受造成的。

還有,中共十分善於利用「外來壓力」、「外部勢力」,把這些因素轉化為「民族主義」的抗衡力量,就把中共的經濟失誤和政治強蠻掩蓋起來。可見,未來的中美關係仍將是握手中角力、角力中握手,並持續一段頗長的時間,一切要看長遠發展了。

劉銳紹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