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章取義稱化療有害 顧小培歪論抗癌 狂賣「四寶」掠水

斷章取義稱化療有害 
顧小培歪論抗癌 狂賣「四寶」掠水

【誤導公眾】

「免疫學博士」顧小培一條分析疫苗的短片,近日引來醫學界群起筆伐,更被港大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批評有關言論為偽科學。不過,除了拍片大談疫苗,顧小培其實另有「正職」。於尖東開店的顧小培每天均會為病人進行免費諮詢,經常引經據典,以大量初期研究報告支持其「化療有害」、服用其出品的「四小寶能打死癌細胞」的主張。但連報告的原作者,亦認為說法有誤導成份,擔心如病人因此放棄正規療法,或會延誤治療黃金期。

■顧小培親力親為,每天親自回店舖派籌。本報記者攝

早在反疫苗影片發佈前,顧小培已是癌症病人圈子的著名人物,癌症討論區上不時有人談論其保健食品。近年他進軍YouTube界分析多種疾病,簡單如減肥、複雜如癌症,他也有「獨特」見解。最近更夥拍「建制KOL」華記拍片,吸引新支持者。回到現實世界,顧小培雖然不是醫生,但以曾在藥廠工作和「免疫學博士」名銜,亦聚集一批忠實捧場客。其位於尖東永安廣場的店舖,附近人流冷清。唯獨顧小培的店,每天一清早已大排長龍。

店舖除了星期三休息,每天只招待40人聽講座,癌症病人能優先進場,數十人擠在一個小房間。裏面也有一套規矩,除了要關電話,每人亦只可問兩個問題。想買保健食品,也要先聽講座,取得一張寫有服用指示的「藥方」,才能到櫃枱購買。

■顧小培經常在位於尖東永安廣場的匡和補健食品打躉。

■記者在店外發現大量等待登記入店的人士聚集。

■「四小寶」(左起:綠茶素、洋葱素、芹菜素、薑黃素)包裝粗疏,是顧聲稱可令癌細胞自滅的法寶。

扭曲研究 拉港大落水

講座上顧小培講解不同病症,其中以癌症最為詳細。不少癌症病人均對顧小培非常信任,帶同醫生診斷書給顧小培檢查。亦有癌症病人和家屬稱,聽了講座後放棄進行化療或電療。每次解症前,顧小培習慣先開出多份研究報告。報告以英文撰寫,有大量醫學名詞。其中提到癌症,最常被引用的是香港大學耳鼻喉科榮譽教授袁寶榮的研究。顧小培指研究顯示化療藥,可激活癌細胞一個蛋白質,令癌症蔓延和擴散,即「不化療還好,化療後還會擴散」,更強調「唔係我講嘅,香港大學講嘅」。

記者其後找到袁寶榮查證,他也聽聞過有人談論其研究,「有啲斷章取義咁去解釋一啲事」。他解釋癌細胞的擴散非由化療藥引起,而是癌細胞本身便有擴散能力。他表示研究原意是想分析「羽扇豆醇」對縮小老鼠的癌細胞作用,與傳統化療藥的療效比較,並非指化療藥會令癌細胞擴散。而有關研究亦只停留在細胞和老鼠實驗上,與人體應用仍有很大距離。

■每日只招待40人的講座,經常座無虛席。

■記者按顧小培給病人的服用指示,量度綠茶素的份量,發現全日需攝入高達2.4克(2,400毫克)綠茶素,高於歐洲食品安全局的研究標準。本報記者攝

建議劑量 超歐安全指引

袁寶榮不否認當時有發現,該化療藥在實驗室內有激活一個蛋白質,但稱該蛋白質只是多個路徑中的其中一個路徑,即使一個蛋白質被激活,化療藥同時亦能透過其他多條路徑攻擊癌細胞。他解釋所有藥物也有作用和副作用,化療藥有副作用的同時,亦有效醫治多種癌症,醫生能做的是清晰解釋不同方案的功效和副作用,予病人選擇。他形容有關描述猶如「叫你應該行路去倫敦,唔好搭飛機,因搭飛機有墜機風險」,將化療副作用拆開並無限放大,忽略其效用。他稱癌症是分秒必爭的疾病,擔心若病人錯過治療黃金期,會令病情惡化。

除了不建議化療、電療,顧小培也會列出一系列癌症病人應戒口的食物,其中引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Bradley Bolling的研究,指稱果仁含白藜蘆醇,會激活與癌症有關的蛋白質β-catenin。記者透過電郵接觸到Bradley Bolling,他反駁顧小培說法不合理。與顧小培所說的相反,白藜蘆醇是可抑制而非激活β-catenin,甚至在日常飲食中攝取,對癌症和健康有益。

每解完一種病症,顧小培均會介紹相應天然食品。一般病症會推介一至兩種保健食品,唯獨癌症,則會向病人介紹其招牌產品:俗稱「四小寶」的綠茶素、薑黃素、洋葱素和芹菜素。「四小寶」平均一樽索價135元,如按照指示服用,每個月大約要耗費2,000多元。功效猶如仙丹,稱每一種也可令癌細胞自滅,甚至通殺所有癌症,「咩癌都係四小寶」,並大讚自家產品純度高達98%。他又向沒有患癌,但想預防癌症的市民建議服食綠茶素「看門口」。

然而,有關產品的抗癌功效仍然成疑。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研究,每日攝入800毫克綠茶素中的EGCG成分,可能與肝損害的初步症狀有關。按照顧小培指示,一天需服用三次綠茶素,每次兩匙,記者按指示量度份量,發現全日需攝入高達2400毫克綠茶素,超標逾兩倍。

記者委託港大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蘇子謙檢視顧小培引用四篇有關「四小寶」的研究,發現四份研究報告均是實驗室報告。他解釋,一種成份若要生產成藥物,當中也要經過至少四期的臨床研究階段,但有關報告只屬臨床前的研究,俗稱「零期研究」。在現有的臨床研究上,未見有高水平研究顯示,單獨服用有關產品對治癌有效。所謂「四小寶」,其實是西方常見的補充食品,一般服用毒性不大,但有部份成份或與化療藥產生相互作用,例如有研究指大量綠茶素與腸癌化療藥irinotecan同時服用,會減慢藥物在身體分解的速度,或令化療藥毒性增加。

■臨床助理教授蘇子謙指,顧所引用的有關研究,均屬非高水平的「零期研究」。

■榮譽教授袁寶榮認為,顧將化療副作用拆開並無限放大,忽略正規治療的效用。

棄正規治療 死亡率高2.5倍

他又引述耶魯大學於2018年的一項研究,透過美國病人資料庫追蹤2004年至2013年的腫瘤病人,結果發現僅接受另類療法的病人,相比只接受正規化療醫治的病人,整體死亡率高2.5倍,而在乳癌上更增加約五倍。因此蘇子謙建議癌症病人服用其他產品前應先諮詢醫生,強調不反對病人同時嘗試其他輔助療法,但不應放棄正規治療。

顧小培的活動是否屬非法行醫?大律師陸偉雄認為,要視乎當中有沒有涉及診斷過程,若只是提供一些意見,或推銷健康產品,應不涉及非法行醫。《不良廣告(醫藥)條例》附表一第一欄第一段中,已明確指出不能就任何良性和惡性腫瘤作宣傳。雖然宣傳是以免費講座形式進行,但廣告的定義包含任何以口頭方式作出的宣佈,所以亦屬廣告。即使產品上印有「沒有藥效,不能對任何疾病產生治療作用」,但如在講座中有宣傳有關療效亦有可能違例。

任何人違反有關條文,一經定罪,可處罰款50,000元及監禁六個月。記者就有關情況有否違例向衞生署查詢,衞生署未有正面回覆,只表示衞生署在考慮廣告是否涉嫌觸犯該條例時,不只着重個別字眼,還會考慮該廣告的整體內容。署方有既定機制審查廣告,如發現內容涉嫌違反該條例,定會依法處理。記者先後以電郵、電話,以及親身到顧小培店舖向他了解,唯一直拒絕訪問,未有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