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有用嗎?一項歷時十載,以一千八百名病人為對象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祈禱對病人並沒有任何正面的作用。剛好相反,那些知道有人代為祈禱的病人,往往在接受了手術之後有更多的不良反應;原因可能是病人會因此而變得更為緊張,患得患失。不過這樣的一個研究並不能證明甚麼,因為但凡牽涉到靈性宗教的命題,便完全超出了科學統計的範疇。靈魂的得救絕對不能以統計來衡量。基督的比喻說明這一點:如果有一隻羊走失了,牧羊人情願丟下了其餘的九十九隻而去尋找那失去的一隻羊。
天主教冊封聖人的其中一個條件是:有病人向這天主的僕人祈求而能夠不藥而癒。當然,依據天主教的教義,行奇蹟的是天主,這聖人候選人擔任的只是一個代病人轉求的角色。他之所以能夠直接代病人向天主轉求,是因為他已經在天堂和天主在一起。
天主教一直以來還有冊封聖人,亦即是說,根據天主教教廷的審慎調查,天主一直還是在繼續施行醫治病人(往往是患有絕症的病人)的神蹟。但是這樣的神蹟數量並不多。以法國的露德為例,自1858年相傳聖母在那裏顯聖以來,每年有成千上萬的病人信徒前往朝聖,但是正式為教會承認的奇蹟只有六十七宗。由是觀之,為時十載以一千八百名病人為調查對象的研究完全沒有代表性,也不可能有代表性。此其一也。
再者,祈禱的效應是一件頗為隱秘的事情。沒錯,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有公開代人祈禱的儀式,但是也有人暗中替人祈禱,而且受益人完全不知情。可能有人在心灰意冷的時刻忽然想起要振作,或有人在心靈乾枯之際忽然靈光一閃,得到啟示。誰知道呢?或許那是因為在遠方有人在暗中替自己祈禱。
在美國內戰時期,林肯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曾經多次因為清楚覺得自己已經無路可走而跪下祈禱。我自己的智慧和我四周人物的智慧加起來亦不足以應付困難和解決問題。」換言之,在人生的路途中,總會遇到某些時候,我們發現一切人為的努力都是徒然。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只有依靠謙遜而繼續走下去。連拿破崙這一代奸雄也曾說過:「有些時候我情願將自己交給命運而不再營營役役。」不過他還沒有想到要祈禱。
那麼祈禱的效應到底是甚麼?全知的天主不是早就知道我們的需求了麼?為甚麼還要祈禱?有智慧的聖賢告訴我們:祈禱的效應不是為了要改變天主的主意,而是為了要改變自己的主意。祈禱之際切忌喋喋不休告訴天主我要這樣要那樣。最好使心靈安靜,虛位以待。阿維拉的德蘭(Teresa of Avila)說過:「靈驗的祈禱帶來的眼淚,往往比不靈驗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