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近日受冬季季候風影響氣溫急降,天文台昨晨錄得市區最低氣溫7.7℃,成為入冬以來最冷一夜,大帽山更跌至-2.5℃。不少市民凌晨冒寒駕車登山感受嚴寒天氣,冷雨夜山頂草木皆「冰」出現罕見霧淞景象,有市民誤以為結霜。氣象專家指霜與霧淞都是冰,因兩者「形成過程」不同衍生不同叫法。天文台預計未來五日寒冷天氣持續。
昨凌晨時分,10多名市民駕車到大帽山,當時山上寒風凜烈、大霧瀰漫雨綿綿。曾歷2016年冰封大帽山的許先生說,他穿了兩條褲、兩件褸保暖。他憶述當年沒有行上山頂,「跣死呀,知難而退,今日無跣。」期望此行見到結霜。攝影發燒友鍾先生除穿禦寒衣物,還戴上發熱手套、發熱蛋及熱水。「我日日都上嚟,影相影日出,咩天氣我都影。」
凌晨5時許,大帽山氣溫降至-2.1℃,至清晨7時40分,大帽山僅得-2.5℃,市區則7.7℃,是入冬最低溫。其間山頂一帶芒草及樹草表面都結冰,有市民以為結霜,紛紛拍照留念。清晨過後市民陸續離開,其間一輛七人車在扶輪公園對開失控鏟落兩米深斜坡,女司機及女乘客一度被困。
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看過昨晨大帽山芒草結冰照片,指屬霧淞或雨淞的天文氣象,而不是霜。他解釋,霜與霧淞都是冰,兩者因「形成過程」不同有不同叫法,但共通點是在跌至冰點以下及多濕氣下形成。
林超英指芒草等植物一邊有冰一邊沒有,是受風吹影響,估計空氣中本身有水點,強風將水點吹附在植物或物件上,當跌至冰點低溫水點便凝結成霧淞或雨淞。至於霜沒方向性,是空氣中的水點直接結冰附在物件上,通常在晴朗無風或微風夜晚形成,風勢過大難以結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