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拆兩羅馬池 假保育 真滅蹟 百年瑰寶一朝喪 團體轟無恥

林鄭拆兩羅馬池 假保育 真滅蹟 
百年瑰寶一朝喪 團體轟無恥

【本報訊】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在民間力爭下成功避過清拆厄運,但原來兩個同樣有逾百年歷史、亦以古羅馬式建築風格建造的克頓道食水配水庫及馬己仙峽道食水配水庫,於特首林鄭月娥(圓圖)早年掌管發展局及擔任古物事務監督期間,被悄悄清拆,古蹟辦更對此並無異議。特首辦未有正面回應林鄭當年是否知悉事件,僅稱「其對保育文物及歷史建築的重視毋庸置疑」。民間保育團體斥說法不知廉恥。

水務署2011年出版的員工通訊刊物《點滴》中,一篇文章記錄克頓道新食水配水庫的動工儀式,文中稱員工期待親身目睹1908年建成的配水庫內部宏偉建築,又稱「配水庫雖然經歷百年洗禮,卻沒有發現明顯裂縫或受損」。該配水庫的拱頂及牆身由紅磚砌成,以拱樑支撐整個建築,狀似羅馬式石柱。文中提到磚料與1907年建成、現為法定古蹟的大潭篤原水抽水站所用極為相似。

水署稱古蹟辦無異議

水務署明知該配水庫與列為古蹟的大潭篤原水抽水站用料相似,但仍決定拆卸。署方指水庫經多年使用後,出現老化和滲漏,或危及鄰近斜坡,不宜續長期使用。署方於2007年批出工程合約,分兩階段重置及擴建配水庫。首階段2007年在舊配水庫旁建造新配水庫,2011年落成;同年展開第二階段工程,拆卸舊配水庫,原址建造另一新配水庫。克頓道食水配水庫按紀錄建於1908年,容量約2,000立方米,以混凝土建造圍牆及地台,並以紅磚鋪蓋圍牆內壁和建造支柱及拱形上蓋。

另一被拆卸的百年配水庫是馬己仙峽道食水配水庫,水務署指配水庫按記錄建於1901年,面積約360平方米,容量約1,800立方米。配水庫於1997年停用,停用原因以及內部設計與克頓道食水配水庫類近。

水務署稱,上述兩項工程均曾諮詢古蹟辦,古蹟辦不持異議。兩個百年古蹟先後於林鄭掌管發展局期間被拆,特首辦無正面回應林鄭是否知情,但指「其對保育文物及歷史建築的重視毋庸置疑」。

全民保育行動發起人袁智仁認為,林鄭任內有兩個百年配水庫被拆,卻自誇其保育功績,形容是「不知廉恥」;指她在經歷皇后碼頭保育一役後,僅小修小補古蹟保育法例。城市研究者黃宇軒認為林鄭對事件雖未必知情,「以為小到普通職員都可以處理」,但亦責無旁貸。對林鄭自誇重視保育,黃斥回應差勁,「與民為敵嘅政府,竟然連呢啲議題都唔敢認自己做錯。」

活現香港創辦人之一陳智遠稱,今次事件與主教山配水庫一樣,起因是保育意識不高,憂不少文物同樣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拆。他稱事件反映未有評級但可能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一直不受重視,「古蹟辦只係墨守成規跟既有嘅制度做,結果就漏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