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起搏器已面世幾十年。以往病人沒太多選擇煩惱,即使是不同生產商的傳統起搏器,功能和款式都相近。
這手術需要在左邊或右邊的鎖骨對落的皮下植入傳統起搏器,還要沿靜脈血管置入一至兩條「起搏器導線」到心臟內壁。
這幾年新推出的「新型起搏器」,又稱為「無導線起搏器」(Leadless Pacemaker)。「新型起搏器」的體積比傳統的小得多,而且是直接植入心臟內壁,不需要在皮下植入任何儀器,也不用在靜脈血管內植入任何導線。
研究證明,「新型起搏器」能夠減少傷口和血管內引致的併發症,包括傷口發炎和血管閉塞等,所以「新型起搏器」是非常吸引的選擇;然而,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做這個選擇。
「新型起搏器」的電池壽命較傳統的為短,大約只有七年左右,暫時較適合相對年長,或個別情況的病人。如果是比較年輕的病人,安裝傳統起搏器可能對病人益處較大。實際情況,需要個別與你的心臟科醫生詳細討論。
通常病人或家人會擔心:病人年紀越大,做手術的風險會不會越高?這是常見的問題,可以理解。
事實上,年齡越大,心臟的退化情況會更嚴重,需要起搏器的機會其實更大。
再者,安裝心臟起搏器屬於小手術,可以在局部麻醉或監察麻醉下進行,一般個多小時便完成。任何年齡的病人也可以接受這項手術。年長病人面對的手術風險不會明顯比年輕的高。
一般手術後如果情況穩定,翌日便可出院。如果是安裝傳統起搏器,不可自行更換傷口上的紗布包紮,直至覆診見醫生為止,避免傷口發炎。要待傷口完全癒合,才能接觸水份。
由於接觸心臟內壁的導線需要時間才可穩定位置,為了減少導線移位,一般建議病人的左手(如果起搏器安裝在右邊則為右手)在手術後三個月不可以高舉過肩膊。當然,出院後切記要按時覆診,醫生需要檢查起搏器是否正常運作。
希望這兩集的文章,能夠讓大家更了解心臟起搏器的功能、選擇和手術後要注意的事項。
高耀鈞 心臟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