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給他們大搜捕的底氣?(潘小濤)

誰給他們大搜捕的底氣?(潘小濤)

1月6日,當局出動逾千名國安警察,在全港70多個地點拘捕53名組織及參與去年立法會選舉初選的民主派人士,是國安法實施以來最大規模拘捕行動。大家都在問,為甚麼北京要突然下此重手?毫無疑問,這跟美國總統空窗期及歐洲政局密不可分。

警方國安處高級警司李桂華指稱,議員否決法案或撥款無問題,但被捕「團伙」的目標只是令政府停擺,「呢樣嘢就唔得」。除了字面不同,恕我愚鈍分辨不了否決撥款及令政府停擺的差異,而任何正常文明社會,這種憲政及議會手段及目標不僅合情合法合理,更是在野黨最重要討價還價手段,若參選人因此被捕,說明議會制度名存實亡,進入實質極權社會。

北京當局當然預計到今次行動將招致國際社會猛烈抨擊,甚至會進一步影響香港投資及營商環境。香港瑞典商會主席鄔德彬形容1.6大搜捕是赤裸裸政治鎮壓,對商業活動將造成重大負面影響。澳洲外交部指,港區國安法正侵蝕香港的自治權民主法治。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的國務卿人選布林肯表示,港府的拘捕行動侵犯勇敢提倡普世價值的港人,拜登和賀錦麗會站在香港人的一方。歐盟委員會對外事務發言人史塔諾要求港府釋放被捕人士,表明不排除向中國實施制裁。

中歐投資協定令北京放下心頭大石

最諷刺的是,1.6大搜捕極可能就是美國及歐洲的猜忌及亂局間接促成的。美國選舉亂局持續,侵侵仍未認輸,拜登能否如期就任仍是未知數。如此亂局,已令侵侵政府進入跛腳狀態,不僅北京在利用這個空窗期肆無忌憚加強對香港公民的打壓,歐盟也在利用這個時機增強其國際影響力,甚至不惜與中共合謀,於上月30日達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或許正是這份協定給予北京底氣,讓它決心在香港進行大搜捕。

中歐就這份投資協定談判了七年,一直僵持,到去年底突然加速及達成協議。一方面,歐洲受疫情打擊,極需外力幫助去走出經濟困境,歐洲政客也擔心因疫情而被選民唾棄,而中國就成了他們的救命稻草。另方面,中國在特朗普強大壓力下,與美國簽訂第一階段貿易協定,部份行業就要向美國公司大開方便之門,這令歐洲的跨國企業無法跟美國企業公平地爭奪中國市場。為了保障歐洲公司在中國的權益,正是歐盟特別是德國急於跟中國簽定協議的原因。根據協議,歐洲公司將獲准在中國經營電動汽車、電訊雲服務、航空和海上運輸等業務,而德國的戴姆勒、寶馬、西門子及法國標緻等大公司都可受益。

對中國而言,協議的實際利益不大,能夠吸引的歐洲資金有限,但政治及外交利益剛好相反。美國仍是北京的最大外部制衡力量,之前侵侵與盟國關係不睦,只能以一國之力對付北京,也對中共造成極大壓力。外界相信拜登上台後會重整跟盟國關係,組成對抗中共的強大同盟,屆時北京不僅要承受更大的政治經濟壓力,甚至會在國際社會被孤立。經貿制裁等尚可以內循環、自力更生等應對,但被團結一致的西方所孤立圍堵,則是北京不願見到、顧忌的。

可是,一紙中歐投資協定,令北京領導人放下心頭大石,知道只要施之以利就可輕易打破歐美的圍堵,更令他們應對拜登時代的美國制裁圍堵倍添信心。而且,如今在香港有何驚天之舉,美國也鞭長莫及,乘此千載難逢之機多拘捕一些人,儲備跟美國及歐洲談判的籌碼,何樂而不為?至於損害香港投資環境,他們堅信,只要有錢賺,歐美資金必定蜂擁而至,更甚者,香港之死不正是大灣區之生嗎?

潘小濤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