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全球化的雞

讀書好●全球化的雞

越來越多香港人成為貓奴狗奴,面對這些年香港的動盪環境,大家選擇不要小孩,寧願要小動物。在寵物世界中,受歡迎的如貓狗、兔子倉鼠、蜥蜴以至烏龜,但很少人會視雞為寵物飼養。

我小時候第一隻寵物,其實是兩隻黃色小雞,六十年代,雞曾經是香港小孩的寵物,也是他們第一次經歷生命在自己手上死亡。我的兩隻小雞一天一天長大,由小毛頭到每天扮演鬧鐘,直至一天下午放學回家,找不到牠們的蹤迹,嫲嫲說今晚要做餸。那刻我難過得很,決定罷食,只吃白飯。

今天相信已經沒有人養雞作寵物,但各位知否,家雞是全球數量最多的動物,超過兩百億隻,是世界上分佈最廣泛的鳥類。或者,大家都忘記了雞,其實是鳥類動物,以為只是炸雞、雞翼、雞髀分別存在的人類食物。究竟雞如何成為世界最多、物種最多元化的動物呢?介紹大家看看一本最近在台灣得了書獎的作品:《雞冠天下:一部自然史,雞如何壯闊世界,和人類共創文明》(Why did the Chicken Cross the World? The Epic Saga of the Bird That Powers Civilization)就是科學記者Andrew Lawler為雞撰寫的傳記。

跨越世界 稟神醫肚

現在所有家雞,祖先都可能是來自東南亞紅色叢林雞,但今天雞成為了食物全球化的表表者:「身上五花八門的部位,最終可能分別落腳在地球的兩端──中國人買雞腳、俄國人要雞腿、西班牙人啃雞翅、土耳其人愛雞腸、荷蘭人拿雞骨熬湯,然後雞胸肉都賣到美國跟英國去了。這項全球化的生意牽連甚廣,比如堪薩斯州的榖物養胖了巴西的雞,歐洲的抗生素避免美國的雞群染病,而南非家禽場用的是印度製籠舍等等。」

雞是飛不起的鳥,卻是全球分佈最廣的動物,可以遷徙至世界不同文明角落,因為雞的全球化,背後是人類的貿易,也嵌入了不同文化的宗教儀式之中,廣東人拜神「行賄」神靈要有雞,否則拜神唔見咗隻雞,咿咿哦哦,稟神都冇用,神前結拜要斬雞頭燒黃紙。雞之所以能夠跨越世界,是因為人帶着牠們四處去。幾千年前雞由東南亞物種走向全世界,牠們最初被裝進竹籠內,放在獨木舟上,沿着湄公河順流而下,然後大批送上牛車運去中國市集出售,於是黃河流域也出現了,商人背着藤編籃,裏邊放着雞,攀過喜瑪拉雅走向中亞。

貢獻良多 受虐最廣

到了大航海時代,水手們則會帶着雞橫越三大洋,十七世紀時只要是有人定居的各大陸,都能看到雞的蹤影。至於美國早期,黑奴不能養牛養豬,但卻可以養雞,他們成為專業養雞戶,但最後跑出來收割,將他們的食譜變成快餐揚名世界的,卻是一位白人叫桑德斯上校,今天的全球連鎖快餐集團肯德基家鄉雞。

在全球農業未工業化前,食豬食牛的機會很少,那時因為養雞容易,繁殖快又有蛋,促成非洲社會的都市化,甚至避免了工業革命初期的饑荒。雞對人類貢獻良多,但卻是世界上最大規模受虐動物,今天牠們擠在巨大幽閉的養雞場和屠宰場裏,外圍封鎖起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看不見雞的蹤影。農業工業化,雞亦被設計成體形巨大、局部發達且不斷進食的異形,成世上最常被虐待的動物,所以歐洲人現在已經開始了後園養雞運動。

人類飼養食用動物,是否應該文明一點呢?

雞是我們早已遺忘,對人類貢獻巨大的動物。

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