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生到海外升學,一般以英、美、澳、加為主,這些國家的學費和生活費昂貴,往往要預備以百萬計的資金。到德國大學讀書連生活費,每年僅需十多萬港元,因此吸引力大增。然而,赴德升讀大學除了必須具備德語能力,學生選擇DSE科目時千萬不能揀錯科,否則成績再好,也難以成功獲德國大學取錄。
十八歲的林灝程(Hilary)是去年的DSE考生,一直在傳統中學就讀。去年中DSE放榜後,她的成績最佳五科有二十七分,成功獲中文大學取錄,可入讀心儀的繙譯系。可是思前想後,她最終決定放棄中大的學額,由零開始修讀德文,計劃一年後報考德國大學。
「我原本計劃在香港先讀完大學學位,再到外國修讀碩士。不過現在希望早一點過去外國大學讀學士課程。」Hilary表示,初中時曾經聽老師講過德國的故事,知道若懂德文可以在德國免費讀大學。後來她發覺在德國讀書的學生,不只為了將來找工作,他們會真正忠於自己興趣去選擇喜愛的科目,「當地人讀大學的比率不高,但唔代表他們唔叻,只是他們一開始已重視職業和學術的分流。」
這種教育氛圍很吸引Hilary,加上她曾到德國旅行,覺得當地十分親切,即使哥哥在英國讀書,她卻想去德國。Hilary本身喜愛語言,希望大學可以修讀語言學或繙譯系,於是把心一橫,報讀了一個為期十一個月的德文精讀課程,逼自己的德文在一年內由初階A1提升到高階的C1水平,以便報考德國大學,目標是入讀海德堡大學的語言相關學系。她笑說:「德文的確幾難讀,我要一年內由零到B2或C1都幾難,但肯努力就會做到。況且我喜歡語言,如果連德文都讀得好,將來讀其他語言就會容易很多。」
EF英孚教育海外課程總監(香港及澳門區)謝貫姿(Jeannie)表示,德國大學有兩點最吸引之處:首先,德國大學的學術水平很高。除了工程、車廠為人熟悉,在哲學、政治、音樂、設計等領域都有很多殿堂級代表。另外,德國的大學和大企業關係密切,很多大企業為求尋找人才,願意向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除了學術和就業,德國大學費用比較廉宜亦十分吸引。她說,大部份公立大學免收學費,計算學校行政費、生活費連雜費開支,僅需十萬至十一萬港元,反觀英、美留學,每年動輒就要四、五十萬港元。
德國大學收錄香港學生的基本要求,是具備C1德語能力,以及DSE六科成績有三分或以上。「香港學生要在中六前具備德語C1水平極罕見,除非在德瑞國際學校就讀才有機會,有些學生從小讀興趣班,最多也只去到A2或B1。」謝貫姿特別提醒,同學須留意哪些DSE學科被德國大學視為有效學科、哪些是無效學科。「大前提是,六個科目不能有重叠性質,若有,該科成績就會不被計算。」她解釋,六科之中須包括四科核心科目:中、英、數、通識,另外兩科DSE選修不能與核心科目重叠,例如,中國文學與中文、英國文學與英文、數學M1或M2與數學等,都會被視為重叠科目。另外,這六個科目不能是應用科目,「常見的例如BAFS(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體育、旅遊等等,都不能視為有效科目。」
換言之,一位修讀六科的DSE學生,若選修科中有中國文學或旅遊,他只具備五科獲德國大學認可的成績,無論那五科成績多亮麗,他也未達六科成績要求,無緣報考德國大學。「曾試過有同學拿住DSE成績表來找我們,但他有選修科不被德國大學認可,我們也只能無奈告訴他,基本上無法考入德國大學。」至於香港學生去德國修讀的科目,也五花八門。謝貫姿說,她接觸過的學生有人修讀機械工程、建築、大數據,也有主修德文副修韓文,亦有赴德國讀哲學、文學、以至圖書館管理。
德國有約400間公、私大學,可以分為三類:綜合大學、應用科學大學,以及藝術、電影和音樂學院,當中最著名的包括歷史悠久的慕尼黑大學(LMU Munich)、慕尼黑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及海德堡大學(Heidelberg University)等。謝貫姿強調,德國人不重視大學排名,甚至鄙視排名榜,他們是以個人興趣、希望追隨哪位教授等因素來選擇大學,「我們在德國的校長形容,看排行榜是香港家長的思維方式。」
德國的公立大學免收學費,另學校行政費約每學期250歐元(約2,500港元),至於私立大學的學費則每年介乎2至3萬歐元。
生活費方面,留德學生一個月花費800多歐元,生活已經相當不錯。由於德國房租價格低,留學生若和同學合租,一個月約花200歐元,已能租到一間不錯的房間;交通費方面,一個月約50歐元;如果三餐都在餐廳消費,伙食費每月約500歐元,若自己煮食則可以減去一大半的伙食費開支。
1. LMU Munich
2.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3. Heidelberg University
4. 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
5. Charité - Universitätsmedizin Berlin
6. University of Freiburg
7. University of Tübingen
8. RWTH Aachen University
9. University of Bonn
10. 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
資料來源: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排行榜
採訪:譚暉
攝影:伍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