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歲的志明有皮膚痕癢問題多年,經常出「蕁麻疹」(Urticaria),最近出疹後留下黑斑;皮膚活檢確診「色素性蕁麻疹」(Urticaria pigmentosa),與「肥大細胞」(Mast cell)增生有密切關係,骨髓活驗亦可見肥大細胞數量增加。
「肥大細胞」源自骨髓內的「造血幹細胞」,負責聯繫人體「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神經末梢」(Nerve ending)周邊有大量「肥大細胞」,受到「神經細胞」或「過敏原」的刺激,即轉趨活躍,釋放多種不同的「炎症因子」(Inflammatory factors),包括「肝素」(Heparin)及「組織胺」(Histamine),吸引「免疫細胞」聚集,誘發敏感反應。與「肥大細胞」有關的疾病可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及「特發性」三大類。
「原發性的肥大細胞增多症」(Primary disorders of mast cells)主要影響皮膚組織,但亦可能擴散至全身,誘發「單克隆肥大細胞活化綜合症」(Monoclonal mast cell activation syndrome),屬罕見病。
「繼發性的肥大細胞激活現象」(Secondary mast cell activation)相對較為多見,患者的「肥大細胞」數量和功能皆屬正常,但卻對不同的刺激物作出過度反應,病因包括某些致敏原、自身抗體、感染、食物及藥物等,個別個案可能與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惡性腫瘤」有關。
「特發性肥大細胞疾病」(Idiopathic mast cell disorders)的誘因不明,包括「特發性過敏反應」(Idiopathic anaphylaxis)、「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特發性血管性水腫」(Idiopathic angioedema)及「特發性肥大細胞活化綜合症」(Idiopathic mast cell activation syndrome)等多種不同情況。
與肥大細胞有關疾病多影響皮膚、腸胃道、呼吸道及心血管系統,常見症狀包括潮紅、蕁麻疹、腹瀉、喘息及暈厥。驗血顯示「血清類胰蛋白酶」(Tryptase)水平上升,乃肥大細胞增生的重要指標。
梁憲孫 養和醫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