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國企去年底爆出連串違約事件,包括曾獲AAA最高信用評級的華晨汽車集團、紫光集團等,為市場投下震撼彈。惠理基金固定收益投資首席投資總監葉浩華表示,國企質素參差,對個別所謂的「國企」爆煲完全不意外,「我哋做咁多研究,如果獨立去評估某啲公司,部份質素的確較差」。
葉浩華指出,部份企業掛上「國企」名字,在市場以較低成本舉債,惟所獲資金的用途令人疑惑,「可能做一啲盈利唔高嘅項目,或者唔知道用喺邊」。
根據多年經驗,他提醒,投資者要留意政府對國企擁有權的佔比,不要以為名稱是「中國某某某」公司就一定是國企。同時,要了解國企背後價值,例如對地方政府的策略重要性、能否做到國企應盡的負任,從以上條件可大概推斷「(國企)一旦出事,(政府)會唔會出手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