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秀之道】銀行股欠缺長升催化劑 - 鍾秀霞

【選秀之道】銀行股欠缺長升催化劑 - 鍾秀霞

早前筆者談到儘管銀行股普遍反彈,不過前景仍要審慎。雖然經濟處於復蘇初期,再加上環球孳息曲線上升,對於銀行這類周期性股份是一大利好消息。然而由於利率跌至零厘,香港銀行業的息差收入一直都有壓力。

另外,本地銀行股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是房地產按揭,我們雖然暫未見到負資產的湧現,但由於經濟前景仍然充滿不確定因素,本地樓市的成交相當淡靜,樓價亦已有所下調。除了樓市,過去一年在疫情的肆虐下,本港的旅遊、零售、食肆等行業均大受打擊,銀行的壞賬會否上升,也值得大家留意。

過往銀行股──尤其是中資銀行股,其中一個賣點是股息較高。但暫時未見銀行有增加派息的迹象,不是沒有這個能力,而是礙於來自監管機構的壓力。相反,香港是個自由市場,除了銀行股之外,很多行業都可以選擇派息與否。普遍而言,香港公司的派息比率仍有提升的空間,如果企業負債水平夠低,又能維持派息,或會吸引到一批捧場客。

環球市場藏兩大風險

在筆者看來,銀行雖然基於估值便宜而有所回升,但尚未出現長線上升的催化劑。在經濟復蘇的初期,銀行股固然會重新獲得投資者青睞,但當經濟慢慢穩步發展時,不排除投資者又會將目光轉移至一些增長股份。目前有些投資者正期待部份銀行推出重組行動,並認為此舉有助改善股價,但重組的可能性仍有待觀察。

雖然近年恒生指數致力吸納不同類型(包括不少新經濟股份)的公司上市,但中資銀行股始終是恒指的一大重要板塊,銀行股的股價表現欠佳,自然會影響到指數的整體走勢,所以去年恒指全年下跌3.4%,遠遠落後於MSCI中國指數或內地A股指數。

展望新一年,筆者也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些投資市場的潛在風險因素。首先,是中美兩國的關係仍然緊張,一般人也無從估計兩國的政策會怎樣走,難免成為投資者的心頭之患。其次,疫苗陸續面世,但大家切勿過份樂觀,是次疫情爆發已有一年,全球累積了8,000萬人確診,疫苗能否在短期內控制形勢,仍是未知之數。若疫情再次反覆,或會打擊投資者信心,增添市場波幅。

鍾秀霞

安聯投資高級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