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百年古蹟因公眾叫停而逃過變廢墟的命運,但山頂另一座同樣逾百年的古羅馬式配水庫,原來早在10年前已被水務署完全拆毀,而古蹟辦當年被諮詢時亦同意清拆,只保留兩條支柱及拱頂的紅磚。但立法會文件顯示,水務署曾隱瞞配水庫的古蹟價值。
水務署2006/07年報在「保護文物」段落曾刊登山頂克頓道食水配水庫照片,照片中的水庫同樣以古羅馬式建築風格建造,年報又表示已完成配水庫的磚內襯全面影像檔案,顯示水務署清楚配水庫的文物價值。
水務署昨回覆查詢時卻表示,該座建1908年的山頂克頓道食水配水庫,面積約540平方米,以紅磚鋪蓋圍牆內壁和建造支柱及拱形上蓋,惟因出現老化和滲漏情況,有可能危及鄰近斜坡的穩定性,因此該署2007年批出工程合約重置及擴建配水庫。首階段在舊有配水庫旁建造一個新配水庫,2011年落成啟用;同年把舊配水庫拆卸,並在原址建造另一新配水庫。水務署同樣稱曾諮詢古蹟辦,古蹟辦同意只保留其中兩條支柱及相連拱頂的紅磚構件,惟水務署並無交代該署向古蹟辦提供的配水庫資料詳情,又是否僅以水缸形容該配水庫。
水務署指因應近日社會對深水埗減壓缸的關注,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將領導一個工作小組,檢視部門在處理事件上的情況及提出改善,避免同類事件再發生。
立法會文件顯示,水務署2007年4月曾向財委會申請撥款約2億元,進行港島半山供水系統改善計劃,當中包括清拆舊有山頂克頓道食水配水庫。但文件將配水庫「報細數」,指只有80年歷史,而且保養費用高昂,完全無提配水庫的古蹟價值。到2010年4月,水務署以工程遇見不可預計困難,向財委會追加1.5億元撥款,文件則明確表示,工程不會影響任何文物地點、古蹟、具考古價值的地點。
港大建築學院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形容事件「好大鑊,咁就拆左個古蹟」,認為事件反映部門的溝通出現嚴重問題, 「古蹟辦冇提交文件予古諮會討論,古諮會同公眾人士完全唔知件事」,認為必須盡快檢討現行機制是否有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