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恐真相消失 招橫禍

記者恐真相消失 招橫禍

【本報訊】偵查報道依靠查冊等工具尋找事實,林鄭月娥揚言傳媒在運輸署新的查閱其車輛登記證明書安排下,可繼續查冊,但不代表真相依舊。有學者分析,一旦涉及非法行為的車主得悉被調查,或會對證據毀屍滅迹,令真相「被改造」,嚴重者,若車主立心不良要報復,記者甚至會招來橫禍。

記協:令權貴避開監察

林鄭稱新機制下記者可繼續查冊,只是先向被查冊人作通知。她以土地查冊類比,稱即使業主得悉被查冊,亦不相信「有僭建物突然變冇僭建物」。常用土地查冊揭發套丁的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反駁林鄭說法有誤:「你去查佢僭建,如果佢知道俾人查緊,就會即刻拆咗佢,毀屍滅迹。」若業權人涉套丁,可能將土地轉至離岸公司隱藏證據。

浸大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亦說,受調查人或會有所防範:「有可能令人做出一啲動作,講得唔好聽,毀屍滅迹,令真相唔同。」警方調查時亦相當小心,會避免受查人士預先知道,打草驚蛇,只為盡量保護真相。而一些醜聞、罪案往往由傳媒先揭發,若第四權無法安心彰顯,只會危害社會利益。

新措施下,運輸署會將查冊者的申請詳情通知車主,包括申請人的名稱、申請目的等等。呂指若將記者身份曝光,恐遭尋仇:「畀受查人知道記者身份,如果立心不良嘅人,可以去報復。元朗7.21、涉黑社會背景、有財力嘅人,好容易軟硬兼施影響報道進行。」

記協主席楊健興亦認為,一旦運輸署向有公權力的被查冊者披露資料,將削弱傳媒監察社會的權力,「有權有勢、有影響力(的人),其實佢哋最怕監察,而佢哋比起普通市民更加有能力去將一啲事實隱瞞、或者避開公眾及傳媒嘅監察」。他質疑,有關通風報信的做法只是表面上容許記者繼續有查冊的權利,實質是將調查報道效果大打折扣,缺少有力證據,令公眾難以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