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樓斷根 第二人生始於60

賣樓斷根 第二人生始於60

年輕人輕裝上陣就可隨時外闖,但對於植根香港數十年的老一輩,卻有很多包袱要放低和顧慮。58歲的L先生,由自由行氾濫開始,已體會到中國對香港的負面影響。至2012年港府強推國民教育,更令他立刻送女兒到新西蘭讀書。他和太太亦同意香港不是退休之地,未來應另覓理想國。太太自小夢想做犬隻訓練員,L希望退休後幫太太完成夢想,出國修讀相關課程。

雖早有能力退休,兩夫妻難以灑脫下決定,「以前會話,拖多一兩年都得啩,搵啲藉口……仲有工做呀,搵多幾年錢先走啦,好似保障啲,或者仲有啲嘢唔捨得」。但國安法的出現,懸念一掃而空,立刻決定透過BNO居留簽證移民愛丁堡,計劃年初就起行。

數年前,他們想過移民台灣,在港的兩個物業可保留一個,間中回港就有地方落腳。但今次決心很大,7月已將最後一個物業出售,「𠵱家覺得,都唔返㗎喇,斬埋最後一條根」。

L曾跟仍在新西蘭讀大學的女兒交代自己的想法:「𠵱家阿爸阿媽連根拔㗎喇喎,everything on your own,過咗21歲你要自己奮鬥。」計劃留在當地的女兒表示尊重:「但係咪會帶嚟佢不安呢?可能隔得太遠,佢話冇乜嘢。呢個係咪真實嘅答案呢?」

在離港前的最後歲月,L先生以這樣的方式告別家園—每星期有三、四天走遍港九新界的郊野。他又重回兒時生活的地方:土瓜灣十三街、舅父在阿公岩的船廠等,「我發覺我對呢個地方仲係有感情」。

L執屋執了超過一個月,作為愛書之人,他不僅放棄了超過100本書,更難割捨的還有女兒自小送給爸媽的塗鴉、她小時練網球的球拍、還有紀錄她成長的卡式錄影帶,「執嘢個心會好痛,可能十年、八年冇拎過出嚟,好多感嘆同欷歔」。

退休後的移民,大概會有另一種不安。決定了離港日子後的某日,太太仍要上班,L獨留在家,打開電腦,卻發覺百無聊賴,屋內的寂靜無意觸動了他的情緒,焦慮和緊張的感覺突然湧現,「原來個人一冇咗purpose,就會無端端有少少慌」。

但他仍對夫妻倆的第二人生很期待,「當然會有hardship,但我相信有好多正嘢等緊我哋」。

■L先生收拾細軟時,最不捨得的錄影帶與網球拍等,都盛載了女兒成長的回憶。

後記:留港者最後兩個選擇

為理解港人移民心態,記者曾翻看八、九十年代移民潮的訪問,卻發覺參考價值不大。倒是決心留下來的人的想法,放到今天或許仍有迴響。

1996年一輯《鏗鏘集》造訪政治漫畫家尊子夫婦的家,他邀請了一位傳媒朋友相聚,談97後怎辦。那位朋友說,言論自由肯定會收窄,但「每人做啲啲嘢囉,喺能力範圍做啲嘢囉」,作為傳媒將事實披露,自有公論。而尊子就稱已有心理準備,隨時失去平台,甚至跟太太一起被收監。

那位朋友叫盧永雄,曾是辭職抗議的「亞視六君子」之一,今天是建制網媒「巴士的報」主筆,每日寫社評為政權塗脂抹粉。尊子則堅持拿着畫筆,面對國安法仍繼續嬉笑怒罵,不減本色。

「共慘黨殺到嚟,香港九龍新界無得避。」留低的,跪下來或作最壞打算,大概只有這兩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