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漫步】80年代電影見報值千金

【光影漫步】80年代電影見報值千金

80年代乃港產片黄金期,每年大小製作共約三百部,製片人大把世界,連帶報刊雜誌娛樂版編輯、記者及影評人亦油水豐厚。

當年各大院線宣傳經理乃是要職,全由知名文士主理,重要工作之一是安排每周的試片,招待娛樂版編輯、專欄作家及影評人。因為影片賣座與否,輿論口碑影響深遠。寫稿佬雖不至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但禿筆可以倒米也可以救亡。是故當年試片主持人均為重量級人馬,如文壇大姐尹懷文、嘉禾文膽黎傑、報業前輩杜惠東……等。至於出席者,則不論生張熟魏,電影公司一律招呼周到,睇片後更有晚宴安排,務求雞髀打人牙骹軟。一眾娛樂版編輯,更人人有潤筆落袋。

那年代係咁的,編輯搵銀方法五花八門,其一是在電影公司兼職當宣傳大員,支取月薪。如星島日報魯風小姐,便獲新藝城電影重金禮聘為宣傳經理,每天下午出現兩粒鐘,晚上則回報館上班。其職務,是保證新藝城新片及旗下藝人新聞,可以天天見報。除此法之外,當年眾多左報編輯亦組成聯盟,由一人作頭領,再聯絡各電影公司,凡新片上畫需要宣傳,集體酬金多少,收水後眾人再自行分配。所謂有錢使得鬼推磨,電影公司付了服務費,新片見報率自然大增。至於跑電影的娛樂記者,每月利是收入也不少。那年頭江湖不成文規矩,各大小電影公司宣傳新片開記者會,必須通過數名記者頭,由他們約齊一眾小記出席。搵阿頭辦事,當然是相金先惠,再由他分配及打點。

■新藝城電影當年重金聘請宣傳經理,為了保證新片及旗下藝人可以天天見報。《阿郎的故事》劇照

資深娛樂版名筆,另一搵銀方法是替名牌女星當月薪顧問,定期寫下老細之逸事,務求曝光多多。一旦僱主鬧出糗事,則拉關係將醜聞壓下去,搞唔掂便為文護航,反擊爆料者。至於影評人,也有於電影公司上班的,如狄龍影業丘山先生。狄龍公司專門發行鹹濕西片,丘先生以秋子為筆名,在明報撰寫影評。每逢狄龍新片上映,他必站在道德高地,在專欄中大罵電檢處走漏眼,影片傷風敗俗,院商害人不淺云云。一眾鹹蟲睇完報紙,估計新片有料到,自動排隊買票進場,丘山亦完成了工作任務。

俱往矣!這種搵銀方式,一直延至90年代後期便結束了。後來的事,是大戲院拆卸、院線改組及港產片製作數量與票房收入江河日下,電影宣傳方式出現巨大改變。近年社交媒體興起,傳统的電影宣傳方式更是式微。時代不同,寫稿佬搵食甚艱難。

撰文:區紹熙

本欄逢周二刊出

光影漫步

超級戲迷,嬉笑怒罵品評新片。漫步影壇細說從頭。著有《港產片真巴閉》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