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咤頒獎禮除了姜B以外,最重要的意義,是讓我們開始討論應該要如何支持本地的樂壇,乃至本地的創作。得罪講句,在香港靠創作搵食,真的賤過狗。林夕徒弟、剛在叱咤拿完填詞人大獎的林若寧,曾經在一個訪問講過,填一首歌詞的收入,唔及得化妝師化一個妝。
當萬人傳唱的歌詞都不值錢的時候,其他文字就更不用說。很多在香港從事創作的人,唯一的回報,就是旁人一兩句廉價的讚賞。
最近看外國的新聞,美國有位學士未畢業的學生Nathan Tankus,靠着自己在網上發表對聯儲局和美國金融政策的觀點,僅僅靠450個讀者課金,每年可以有30幾萬港元的收入。他的讀者,來自聯儲局、美國證監、美國財政部等等財金決策機構。
香港的創作景況,並不是一直都是這麼不堪的。還記得報業繁盛的70、80年代,寫三及第文體的專欄作家高雄,是可以靠着自己的稿費養活全家,甚至買車買樓的。現在香港能靠創作內容買車買樓的人,大概只剩下在Patreon賣相的ig女神和賣贖罪券的政治KOL。佬編沒有貶低他們的意思,只不過是為現在讀者口味的單調而感到傷心。
要養活創作人的關鍵,不在於創作人本身,而在於他們的受眾。有幾多人願意花時間去睇場陀地band show、本地電影,或者買本本地創作的新書?
不要在鎂光燈聚焦的時候,才來說要支持本地創作。不然本地創作人,遲早會變成那些結業老店。真正有人幫襯之時,就是他們結業之時。
佬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