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號「蛟龍夫人」的美國U-2偵察機可在最極端的環境下執行任務,過去65年負責收集情報和擔任戰場訊號中繼等工作,強大性能使它即使多番面對擁有高科技的後起之秀挑戰,地位都沒有動搖。軍方最近再為它更新設備和安裝人工智能(AI),讓它重拾青春,無限期推遲其退役時間。
由洛歇馬丁生產的U-2偵察機1955年首次飛行,鑑於它歷史悠久,操作主要仍依賴人手,難度亦甚高。如它在逾2萬米高空執行任務時,防失速與極限飛行速度只相差時速9公里,十分考驗技術;類似滑翔機的修長機翼亦對側風很敏感,並傾向在跑道上飄浮,大幅增加降落難度。如此苛刻的工作環境對機師的要求也很高,只有10至15%測試者獲允許接受正式訓練,執行任務的機師要穿着像太空衣般的壓力衣,吸100%純氧,稍有差池就會機毀人亡。
U-2面世時標誌着間諜工作由人手邁向高科技,初時任務主要是刺探蘇聯的情報,到冷戰結束後仍一直肩負截取語音文字和拍照等工作,後來更成為戰場的訊號中繼設備,並提升至可從遠距離監視和拍照,而非如初時般要在目標的上空工作。它的優勢是飛行距離長逾1.1萬公里,可在逾2萬米高的平流層全天候執行偵察任務 ,即使曾多次被蘇聯、中國和古巴擊落,也被認定是能抵禦大部份防空武器的偵察機,因此就算沒有隱形性能,依然難以取代。
事實上,過往至少有五個更先進的選項威脅U-2的地位,如1998年面世的諾格RQ-4全球鷹無人偵察機,但都不成功。另外,衞星一直被認為能執行U-2的工作,惟專家指間諜衞星使用固定軌道,不能長時間監察同一點,又容易受激光或導彈干擾和破壞,加上難以如U-2般能以人手彈性執行指令,局限較多。
為追上時代,軍方近期為31架現役U-2裝配更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有觸屏的駕駛艙、較易與其他軍事單位溝通的「開放任務系統」(OMS)和首個在軍機上使用的AI系統。裝有AI的U-2上月中首次參與訓練,其間AI負責控制機上能偵察敵方導彈的雷達感應器和戰術導航系統,在測試環境中自行思考和學習,嘗試拉近人員與機器之間的合作。經升級後,U-2料至少能再飛30年,洛歇馬丁U-2項目主管哈利(Irene Halley)更指U-2的機身服役壽命尚有八成,未有任何退役計劃。
美軍其實正研發更強大的諾格RQ-180隱形無人偵察機,有力取代U-2,但哈利有信心U-2能如以往般淘汰後輩。U-2項目副經理伯索爾(Greg Birdsall)亦指,研發與U-2能力接近的設備不會很快或很容易就做到,而且十分昂貴,反問「當你已得到想要的能力,為何還要去做?」
英國廣播公司/美國《華盛頓郵報》